联合支援法——一种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本文选题:研究方法 + 联合支援法 ; 参考:《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联合支援法是一种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首先,以祝智庭教授所总结的学科理论模型为例,说明学科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咫尺天涯。其次,归纳简化的学科理论模型,即教育技术圆柱体。再次,从教育技术圆柱体中总结学科的一般研究法——联合支援法。最后,详细说明联合支援法描述研究对象的模型、分阶段的研究步骤、凭借的工具、明确的规范。
[Abstract]:The combined support method is a metho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First of all, taking the subject theory model summarized by Professor Zhu Zhiting as an example, it shows that there is a very long way between the subject theory model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Secondly, the simplified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subject, that is, the cylind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summarized. Thirdly, it summarizes the general research method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cylind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oint support method. Finally, the joint support method describes the research object model, step by step, tools, clear specific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XM201355)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教育技术的实践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祝智庭;;设计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的创新研究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 桑新民;;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通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4 徐晓东;;从组间比较到个体内比较的回归:重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5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生态观[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15期
6 冯天荃;;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彦;;“基于设计的研究”下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实践策略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邓小华;田斌;;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研究述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王怀武;;场域理论与远程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胡凡刚;徐友波;;教育技术学场域的自主性、限度及超越[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5 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6 王建明;陈仕品;刁永锋;;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River City的项目分析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7 高铁刚;王蓉;;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取向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8 张刚要;李建中;;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一种现象学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9 李康;;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几个学科标志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10 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强;基于样式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佑镁;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罗红卫;网络英语教学的情感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仕品;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张家华;网络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张超;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丹;协同学习系统中思维工具集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莉;基于SNS的主题式协作学习平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管珏琪;干部在线教育“网上专题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山;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D];云南大学;2011年
5 解利;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苏北农村中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柳春艳;教育技术学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雪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沈夏林;网络学习环境中历史记录导航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卫民;网络教研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徐晓东;存在万能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吗?[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3 孟红娟,郑旭东;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朱国华;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徐晓东;教育研究中实验方法的意义与局限性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1年04期
6 李海霞;国际视野与自我超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赵勇博士访谈[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3期
7 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J];学术探索;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中客;;十个人的十句话[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2期
2 ;教育技术学[J];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02期
3 梁云飞;乔瑞兵;汤东初;;关于教育技术学非师范专业教学的创新建议[J];魅力中国;2009年24期
4 周士琳;;教育技术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年07期
5 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的复杂性与复杂的教育技术学——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公建伟;;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05期
7 王宏;;从生态位现象看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晋一鸣;孔惠洁;;对美国教育技术定义变迁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0年03期
9 张海,王以宁;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定义和领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的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10 焦建利;;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春玲;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任丽萍;中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玉梅;广西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肖冬宝;Learning2.0:理念、学习活动设计及其管理[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仁杰;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高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蔚治国;基于绩效技术的高职院校技能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一博;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模型建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朋飞;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10 张洪霞;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71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7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