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基于价值评分体系的教育信息化渠道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3 04:07

  本文选题:价值评分 + 教育信息化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3期


【摘要】: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视听等信息化教育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将多元化的教育手段精准投射到合适的学习者之中?这是技术发展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该文运用渠道匹配理论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跨学科研究法,将当前较为典型的5类教育手段在两类成人学习群体中进行价值评分调研,价值评分体系围绕各种教育手段的资源充分性、互动灵活性、学习便利性、重点突出性和效果强化性5个方面展开,得出不同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的教育手段接受度排名。此外,还引用渠道协同理论,提出针对不同学习者的融合教育渠道模式。根据本文样本结论,专题培训的学习者以网络学习和实务练习两种教育渠道的协同为佳,学历提升的学习者以网络学习和面授两种教育渠道的协同为佳。该文的价值评分体系和教育手段协同理念是教育信息化渠道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成果和有益的实践尝试,对提升教育技术应用实效有促进作用。
[Abstra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today, audiovisual information education means such as continuous innovation. How to accurately project the diversity of educational means to the right learners? This is a problem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tself.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annel matching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lue scores of the five kinds of educational means in the two kinds of adult learning groups. The value scoring system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resource adequacy, interactive flexibility, learning convenience, emphasis and effectiveness enhancement of various educational means, and concludes that different learners rank the acceptance of educational mean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channel synergy is used to propose a model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channel for different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better for the learners of special train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two educational channels of onlin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practice, while the learners with high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re better off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educational channels: online learning and face-to-face teaching. The value scoring system and the cooperative idea of educational means are important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and beneficial practical attempt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channels, which can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Laura Naismith;Peter Lonsdale;Giasemi Vavoula;Mike Sharples;杨玉芹;钟洪蕊;焦建利;;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01期

2 李慧迎;;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超循环理论观[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10期

3 王晶;;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宗红;;E-learning与深化高职实训改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蔡冠群;张新民;;对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赵巍;将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教学效益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左建军;徐麟;;中医院校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代海芳;汤菊香;张志勇;;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6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周丽红;;高校体育课程形成性成绩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8 苏同福;樊素芳;袁超;周斌;宫长荣;;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芳;师范院校IT资源库建设的媒体素材分类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丽影;刘媛媛;李建英;;个性化服务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宋琛;赵双;赵桐;;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王越;;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3 朱莹;贾永兴;;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方法研究[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C];2012年

4 孙盛萍;杨皓;;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5 吴於人;倪忠强;王祖源;;论高校通用型课程教学网络系统的通用性设计[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刘金广;;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7 熊娟;;教育信息化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挑战[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董倩倩;;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影响的分析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凤英;代理签名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型及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海明;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航;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超;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孟宪翔;网络电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逯昌浩;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晓勇;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艳敏;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蓁;基于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申昌安;运用语义网络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兆海;创新推广共同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丁兴富;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教学(2)[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08期

2 杨改学,俞树煜;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丁兴富;;论远程学习的理论和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4 曾国屏;;超循环自组织理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8年04期

5 张丽;王春玲;李韦;;混沌理论对虚拟学习社区设计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6 李慧迎;;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超循环理论观[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10期

7 梅婷;顾佩娅;;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互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明,李国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曹石珠;论教育信息化[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02期

3 袁占亭,张秋余,冯涛,王存来;论教育信息化与现代远程教育[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桂娥;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开发中具有战略地位[J];攀登;2001年03期

5 陈艳;加速我市教育信息化多伐的几点思考[J];情报探索;2001年03期

6 王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想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7 范以纲;;解读教育信息化[J];上海教育;2001年11期

8 杨东占;;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四个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33期

9 中教;教育信息化引入新的技术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6期

10 吴仕云;浅谈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特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3 樊昕;孙培国;吴昭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4 胡凡刚;;教育信息化呼唤人文关怀[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建峰;;立足校本培训,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仲祥;刘宏;;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A];广西计算机学会25周年纪念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阎保平;;网络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8 梁剑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9 沈占会;;利用网络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徐福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振江;教育信息化要做的事不少[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郑雅轩;教育信息化要把握“三个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刘勇;2004年教育信息化:四个词语,全年看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5 何 静;教育信息化:经营者直面的诱惑与考验[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6 ;教育信息化应用 走出形而上的误区[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汪蔚;教育信息化,凭什么为你买单[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8 杨晓;营造“家、校”互联模式[N];四川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朱毅;教育信息化 期待产业变革[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6年

10 金祥孔;白银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N];白银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

9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官伟强;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立;教育领域数据存储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任建;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林静;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巍;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危义斌;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振华;美国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发展成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孔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整合与重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惠芳;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振峰;基于知识管理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1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81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