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评述与启示
本文选题:信息技术 + 课程框架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6期
【摘要】:该文从2012年公布的最新版本的《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的介绍与评述出发探索,去思考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可能的变化;以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发达的上海地区《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作为对比案例,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框架体系描述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新版《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的特点。新版《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特别注重学生未来权益,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各阶段教学的有机衔接,注重技术课程与其他学习和生活领域的关联,注重当下学习与创造最佳未来的关联,注重学生道德、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步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与看待新技术发展。基于这些特点,本文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四方面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 of the latest version of "Australian Technology Curriculum Framework" published in 20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Taking the Shanghai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of Shanghai, wher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as a cas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cepts,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dition of Australian Technology Curriculum Framework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he framework system. The new edition of the Australian Technical Curriculum Framework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and innovate in calculation, to the organic connection of teaching in various stage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chnical courses and other fields of study and life.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ent learning and creating the best future, the simultaneou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ity, knowledg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to put forward problem-solving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our country from four aspects: learning goal, learning method, lea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results.
【作者单位】: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分类号】:G56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军;胡先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刘凤娟;;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环境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年11期
3 任友群;变革智能体在学校变革中的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1期
4 廖明英;;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手段高技术化[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杨宁;包正委;;学生思维发展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18期
6 杨宁;包正委;;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基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视角[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9期
7 杨宁;包正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11期
8 杨宁;包正委;;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20期
9 王贞;;促进高阶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式[J];文教资料;2011年28期
10 王晓素,师书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勤攀;;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谢玉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师地位[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建明;陈敬;;构建校外教育的信息化舞台[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4 赵国安;刘兴淼;宁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虚拟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石庄;;教育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6 唐跃平;唐清安;;网络教学对高等学校教育职能的改变与影响[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杨南;张应国;杜艳梅;;信息技术资源“零浪费”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9 张卓星;朴姬顺;;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法的探析——信息技术型学与教的方式[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10 ;《教师信息技术“三位一体教学”研究》工作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郭广智;让信息技术惠及下一代[N];黄南报;2009年
2 ;《信息技术》中的课程整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熊建 任成琦;信息技术:助推中西部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康雅楠;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N];长治日报;2010年
5 曹全利;信息技术与信息学奥林匹克教学思考[N];莱芜日报;2010年
6 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阳市教育局局长 李秉中;用信息技术为家长学生“减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曹东;信息技术带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记者 张林月;今年我市招60名特岗教师[N];鹤壁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于志宏;信息技术导演的“喜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电教中心 高嗣慧;“自查”让评价从考试泥潭中拔出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明姝;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中华;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能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段元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娅;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晓凤;信息技术与法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建秋;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夏广萍;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元智能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晓蕾;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互动教育玩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红明;克什克腾旗教师进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玉新;基于知识管理的网上协作学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6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8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