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图文】:
教学环节,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把人们认可的价值原则转化为学生相应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就课堂教学中价值教育而言,我们一直最关心的问题是:通过何种途径或策略可以让正确的价值为个体所有?课堂教学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来达成价值目标?这是价值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一、课堂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途径根据我国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基本形式,以及笔者长期的课堂观察与研究,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价值教育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课堂教学中价值教育的途径可用图1表示。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教育而言,所谓直接的价值教育途径,也称显性途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标准中新增加了一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就是价值目标,通过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图1课堂教学中价值教育的途径分类9
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以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生成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体验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亲历体验、感受的过程,亦即意味着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经验的过程,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依托自己的情感、直觉、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根据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基本实践,通过直接途径生成价值体验、达成价值目标,有三种比较典型的策略,具体如图3所示。其一,师生语言言说构建想象性体验。这是一线教师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生成相应的价值体验,达成价值目标,这一策略表面上看比较简单,实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及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度、深度要求较高。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知识面又狭窄的话,可能无法引导学生生成相应的价值情感体验。其二,多媒体构建虚拟真实性体验。这是当下一线教师最喜欢运用的教学策略,也是最为便捷、易操作的情境营造方式。它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音频、视频再现有关教学内容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生成相应的价值体验,达成价值目标。其三,学生参与教学的真实性体验。参与性教学方式类似于杜威的“做中学”,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教学等,通过让学生参与有关教学活动,生成真实性体验,以利于价值目标的达成。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贯穿、融于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与细节之中,发生于有形与无形之中。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言语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互动的内容无不在不?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4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向华,颜晓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与价值澄清[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郑翔;皮亚杰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王希宝;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李如辉;危机、危机的化解与新生──肾藏象学说的发生学概论[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6 秦策;司法客观性的理论构建[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7 周晓琴;;试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8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9 王希宝;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李建华;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2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万明;;万历君臣:《明实录》所见情感世界的个案分析[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朱靖华;;也谈苏辛词派[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7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兆t
本文编号:2539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39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