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责任论——兼论三句教育口号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教务处;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海钟;解决教育内容无限性与教育时空有限性矛盾的途径[J];教育评论;1998年03期
2 石鸥;从学校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的责任分担[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3 雷鸣强;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郑富兴;;论学校的教育责任[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21期
5 ReetaVerma,王斌华;教育过失[J];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05期
6 张胜军;;政府教育责任的有限性及其边界[J];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陈自卫;王朝贤;;城市新移民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郫县犀浦镇的调研与改革尝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9期
2 王举;;论我国高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解读[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1期
3 胡明;王群瑛;;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4 田汉族;;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本动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5 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胡晓波;徐建平;;教师角色危机:审视与澄明[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4期
7 刘生全;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透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8 侯凯;;学校体育运动伤害责任归属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罗祖兵;;学校教育:没有想象的那么神奇[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10 沈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倦怠之再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知识教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卢建筠;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宏宝;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彦明;论教学习惯[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娟;论教师关怀能力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宿娜;新世纪大学生社团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惠娟;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红敏;和谐社会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正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伟红;反思与超越:世纪之交教育批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赵玉泉;学校教育的新使命——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学校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容中逵;从两极到中庸、化理想为现实[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延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职前教育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崔向坤;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本理念[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艳艳;;论建立有限政府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06期
2 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3 王一涛,安民;“教育是公共产品”吗?——对一个流行观点的质疑[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5期
4 石鸥;从学校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的责任分担[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5 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盛冰;;转型时期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及其边界[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7 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方秋明;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述评[J];兰州学刊;2003年04期
9 刘春花;;对教育责任失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21期
10 冯建军;;教育公正与政府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富兴;;论学校的教育责任[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21期
2 王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大德育体系——对教育责任分担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思考[J];西北职教;2006年07期
3 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对学校教育的警示[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11期
4 王秀华;;教学伤害风险的教师责任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8期
5 蔡志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教育伦理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05期
6 蒲昭和;父亲多带养的孩子有优势[J];农村百事通;2005年14期
7 郑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教育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8 王卫东;郑亚楠;;当今中小学教师义务及其履行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12期
9 姚远峰;;不确定性与成人教育的现实因应[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杜建锋;;大学教辅材料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霜叶;;服务与生存——新时期教师角色小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叶金花;;浅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3 陈莉;;三结合转化潜能生的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马晓东;黄连芳;;新时期农村学生家访的策略[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5 张革英;罗毅;;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爱”的蓝天[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梁巧玲;;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谢志红;;冲破家庭教育误区发挥“第一教育”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郑清霞;黄华;;孩子的成长需要你·我·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许军;;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1+1+1>3[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李刚;;小心,学生“自杀性”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连市中山区教育局 张建坤;家长不能过分依赖学校教育[N];大连日报;2008年
2 记者 赵婷;小学初中每班不应超过40人[N];北京日报;2005年
3 城区五一路小学 陶河清;对“和谐校园”的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4 程方平;让孩子得到心悦诚服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金 木;何时还能出这样的大师[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 吴u!;校长要经营好自己的园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刘玉江;新课程改革与校长角色定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甘均良 艾楚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6年
9 王占民;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N];青岛日报;2006年
10 狄涛;就业,高校应该有所为[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昱;中国西北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润娥;兰州市普通高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陈汉珍;丁丁为什么在家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巴战龙;社区发展与裕固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王慧;晚清至抗日战争前归绥地区学校及学运的发展[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孙敏;学校教育中保护小学生人格权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范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1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4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