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9-11-22 00:20
【摘要】:当代认知理论的发展实现了范式变革,由信息加工理论、联结主义等完全抵制、摒弃身体参与的传统认知理论,逐步转向为将认知的发生看作是身体、心智以及环境三者构成认知系统的自组织生成与涌现。具身认知理论对课程与教学的意蕴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引发对课程本质观的反思、提供重建教学实践的契机以及呼吁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Brent Davis;康长运;;复杂理论与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1期

2 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1期

3 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年04期

4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5 张良;;反思我国教学实践变革中的简单性思维——以杜郎口中学为个案[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8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东;中国摔跤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陆文龙;小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季晓峰;;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J];东南学术;2010年02期

3 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20期

4 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6期

5 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斯大林意识形态的教育代表作[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8期

6 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8 孟伟;;如何理解涉身认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2期

9 费多益;;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J];哲学动态;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彦;井枫屏;;质疑新课程反思文本的认识中介——一种哲学认识论的视角[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11期

2 李志厚;;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哲学观再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3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4 王强;;走进情境中的课程与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个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2期

5 张红霞;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6 周宏宇,谢芳;从知识观视角看后现代课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2期

7 解艳红;;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析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S1期

8 尹弘飚;;重返课堂 面对实事——评《课堂研究概论》[J];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9 陈丽华;;“教师即课程”何以成为可能——以数学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09期

10 田良臣;;“教育·课程与教学”栏目主持人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思锋;;学习和超越杜威——思维方式的变革——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杨中枢;;教育人种志的认识论思考[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杨光富;;美国“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阎有生;史群耀;;学习陶行知十大精神[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6 高时良;;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儒学渊源[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黄仁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墨学渊源[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8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铭;新世纪教师应该强化哪些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袁祺;应教会下一代如何思考[N];文汇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小雅;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是学生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余小茅;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如何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苏军;同课异构 同一教材教出不同趣味[N];文汇报;2007年

6 记者 潘启雯 通讯员 戴勇;加强大规模考试中有关效度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小雅;从“教材”到“课程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赵小雅;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赵中建邋高靓;科技、教育、创新:世界竞争潮流的关键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徐莉;不要把评价太当回事[N];天津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玉静;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变革[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祥超;关于我国教育本质研究认识论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谢武纪;预成到生成: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勇;论理解性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琳;论教学中的人道主义:认识论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高连福;反思现代教育的哲学根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叶秀丹;教师即课程:价值与可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银碧;论理解性教学:对知识意义的追寻[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世平;“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互动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64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64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