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人格发展的同一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同一性风格和同一性地位从不同的侧面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探讨,同一性风格主要是从社会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同一性地位则是从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来探讨。自我同一性就像自我管理系统一样,激发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已有研究对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同一性风格与助人行为、攻击行为进行过研究,但同一性风格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加工取向会对亲社会行为造成怎样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进行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也没有研究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三者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同一性的发展是如何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为今后促进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来提高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翻译修订了同一性风格问卷,然后从亲社会行为的内外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同一性风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三者的关系。为自我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 (1)在总体上,三种自我同一性风格人数的比例为信息风格的人数最多(42.82%),其次是扩散/回避风格(38.03%),而规范风格的人数最少(19.15%)。 (2)三种风格的人数在年级、性别上的分布有显著差异,而在生源地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的同一性风格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信息风格的个体在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匿名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规范风格的个体在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扩散/回避风格的个体在公开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同一性风格发展的越成熟,在总体亲社会行为上得分越高。 (4)四种同一性地位在外显亲社会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为显著。这不仅验证了Padilla-Walker等2008年的研究结论,还发现同一性获得地位个体在亲社会行为中的匿名性、情绪性和紧急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同一性地位发展的越成熟,亲社会行为得分越高。 (5)同一性风格在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6)外显亲社会与内隐亲社会是两种独立的结构,通过IAT内隐联想测验可以有效的测量内隐亲社会行为。 (7)不同同一性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信息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规范风格和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且信息风格个体与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差异显著。 (8)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同一性获得和同一性延缓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
【关键词】:大学生 同一性风格 同一性地位 亲社会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问题提出10-1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2 研究现状述评12-26
- 2.1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12-15
- 2.1.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12
- 2.1.2 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概念及分类12-13
- 2.1.3 自我同一性风格的概念及分类13-14
- 2.1.4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工具14-15
- 2.1.5 自我同一性风格与同一性地位的关系15
- 2.2 亲社会行为研究15-21
- 2.2.1 亲社会行为概念15-16
- 2.2.2 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的关系16-17
- 2.2.3 内隐亲社会行为17
- 2.2.4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17-18
- 2.2.5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式18-20
- 2.2.6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20-21
- 2.3 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21-23
- 2.3.1 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21-22
- 2.3.2 自我同一性风格与助人行为22-23
- 2.4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3-26
- 3 研究设计26-28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对象26
- 3.3 研究方法26
- 3.4 研究假设26-27
- 3.5 研究流程27-28
- 4 研究一 修订BERZONSKY同一性风格问卷第四版(ISI-4)28-36
- 4.1 研究目的28
- 4.2 研究对象28
- 4.2.1 预测问卷被试28
- 4.2.2 正式施测被试28
- 4.3 研究方法28
- 4.4 研究工具28
- 4.5 研究程序28-29
- 4.6 研究结果29-33
- 4.6.1 项目分析29-30
- 4.6.2 探索性因素分析30-31
- 4.6.3 验证性因素分析31-33
- 4.6.4 信度分析33
- 4.7 同一性风格发展的基本特点33-35
- 4.7.1 自我同一性风格的年级、性别差异比较33-34
- 4.7.2 同一性风格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34-35
- 4.8 小结35-36
- 5 研究二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关系36-42
- 5.1 研究目的36
- 5.2 研究假设36
- 5.3 研究对象36
- 5.4 研究方法36
- 5.5 研究工具36-37
- 5.6 研究程序37
- 5.6.1 问卷的施测37
- 5.6.2 数据分析37
- 5.7 研究结果37-41
- 5.7.1 不同同一性风格在外显亲社会行为上的差异37-38
- 5.7.2 不同同一性地位在外显亲社会行为上的差异38-39
- 5.7.3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关系39-41
- 5.8 小结41-42
- 6 研究三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42-48
- 6.1 研究目的42
- 6.2 研究假设42
- 6.3 研究对象42
- 6.4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42-43
- 6.4.1 研究方法42
- 6.4.2 研究工具42-43
- 6.5 研究程序43-44
- 6.7 研究结果44-46
- 6.7.1 外显亲社会行为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4-45
- 6.7.2 同一性风格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5
- 6.7.3 同一性地位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5-46
- 6.8 小结46-48
- 7 总讨论48-56
- 7.1 修订BERZONSKY同一性风格问卷第四版48-49
- 7.2 同一性风格发展的基本特点49-50
- 7.3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0-52
- 7.4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2-53
- 7.5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53-54
- 7.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4-56
- 8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4
- 附录64-70
- 致谢70-72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张振红;李伟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3 丁雪辰;李丹;;同一性风格与青少年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11年01期
4 寇_g;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5 张庆鹏;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J];社会学研究;2008年04期
6 张凯;杨立强;;国内外关于移情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7 张孝义;胡卫平;程素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9 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10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霞玲;寇_g;;大学生亲社会人格结构与特点的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及不同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2 行娜娜;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杨静;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吴小琴;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6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