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23:10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已经开展了三十多年,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其主要功能还是定位于疾病的防治上,一直以解决少数“问题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忽视其他普通学生个体的内心发展需要。此外,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个体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开发,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出现了偏离,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体现在实现大学生内心完善和发展这一方面,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让自身得到成长和发展。积极心理学以开发培养积极品质为目标,可以针对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做出正确引导,减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程度。因此,本文尝试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采取文献法、个体访谈法、分析归纳等方法来研究如何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诞生于上世纪末美国的一场巨大心理学革命思潮中,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学在运用现有的心理学实验和测量方法基础上,重点研究人类心理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积极因素。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它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领域得到率先研究和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教育思想、积极心理治疗等逐渐进入广大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视野,研究者针对积极心理学写出不少文章,出版了各种书籍,开始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也逐步涉及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方面,目前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并且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所遵循的原则和理念,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导下根据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提出转变观念、兼顾公平、因材施教、注重发展等原则,为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最后,对积极体系构建的实现条件和运行机制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在实现条件方面需要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运行机制方面从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入手进行思考和研究,确保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3 相关研究综述13-20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20
  • 1.4.1 主要内容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5 创新之处20-22
  •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2-29
  • 2.1 积极心理学内涵及产生背景22-23
  • 2.1.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22
  • 2.1.2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2-23
  • 2.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23-25
  • 2.2.1 积极的情绪体验23-24
  • 2.2.2 积极的人格特质24-25
  • 2.2.3 积极的组织系统25
  • 2.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5-29
  • 2.3.1 挖掘个体潜力,发挥个体才能25-26
  • 2.3.2 重视积极力量,促进全面发展26-27
  • 2.3.3 关注个体需要,尊重个性发展27
  • 2.3.4 加强外界配合,创造积极环境27-29
  • 第三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29-36
  • 3.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29-30
  • 3.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29-30
  • 3.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30
  • 3.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0-36
  • 3.2.1 过于关注学生弱点,忽视积极品质培养,导致教育目标偏离31-32
  • 3.2.2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忽视其它教育资源,导致支持系统缺失32-33
  • 3.2.3 以心理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致教育关系僵持33
  • 3.2.4 注重个别问题学生,忽视广大普通学生,导致教育功能减弱33-34
  • 3.2.5 校级层面有力开展,院级环节相对薄弱,导致教育体系失衡34-36
  • 第四章 “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框架涵义及其构建原则36-42
  • 4.1 “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框架涵义36-40
  • 4.1.1 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子体系36-39
  • 4.1.2 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子体系39-40
  • 4.2 构建原则40-42
  • 4.2.1 转变观念,注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的原则40-41
  • 4.2.2 兼顾公平,促进所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的原则41
  • 4.2.3 因材施教,关注特殊群体的内心完善和发展的原则41
  • 4.2.4 注重发展,对大学生的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的原则41-42
  • 第五章 “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42-47
  • 5.1 实现途径42-45
  • 5.1.1 个体努力,深入挖掘自身才能42
  • 5.1.2 家庭支持,着力创造温馨环境42-43
  • 5.1.3 学校配合,努力构建和谐校园43-44
  • 5.1.4 社会整合,充分发挥教育功能44-45
  • 5.2 运行机制45-47
  • 5.2.1 以完善自我教育为目标的引导机制45
  • 5.2.2 以塑造积极人格为动力的培养机制45-46
  • 5.2.3 以二维评价为引导的成效评价机制46
  • 5.2.4 以强大外部支持为基础的保障机制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52-53
  • 附录B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访谈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李林;;积极心理学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5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6 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7 朱晓伟;;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9期

9 杨志恒;;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途径[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67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b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