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20:52
【摘要】:心理弹性是指人的心理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通常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的儿童,战胜了逆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二是儿童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环境中,但功能不受损害;三是儿童能够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心理弹性发展现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压力/逆境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对严重压力/逆境与心理或行为问题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深信不疑,心理弹性则对这种确定性提出了挑战:实际的情形是,严重压力/逆境并不必然引发心理或行为问题,在一极,一些儿童屈服于压力/逆境,出现心理疾病,而在另一极,一些儿童似未受到影响,发展功能完好甚或愈挫弥坚。 自该领域于20世纪70~80年代确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心理弹性研究队伍中来。在诸多学者不断努力下,心理弹性领域掀起了三次大的研究浪潮,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已有心理弹性研究的不足也日益显露:最为突出的是缺乏有效整合的研究主题,结果零乱不一;理论建构的步伐滞后于实证研究的进展;对各种变量平等处置的方式成为研究结果的可应用性;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人在应对压力/逆境过程中的主动性重视不够。这些问题困扰着心理弹性研究者,影响了该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本研究者基于发展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提出基于社会认知开展心理弹性研究,旨为克服上述不足进行有益尝试。 根据关系框架和相互作用模型,本研究者提出从压力/逆境认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心理揣测能力和人际关系认知四个社会认知维度进行考察,以发现心理弹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检验了社会认知在压力/逆境与发展功能关系链上的作用。 共分六个研究进行: 研究一中,根据心理弹性确认的两个要件,首先从512名有效被试中初选出压力/逆境综合指数在“严重”程度及以上的中小学生275名,再根据社会发展功能综合评定,筛选出心理弹性儿童99名,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名,心理弹性比率为36%,与国外一些研究比较一致。心理弹性者与缺乏心理弹性者在年级和性别上人数差异均显著。结果提示,在青年期之前,心理弹性比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不断波动上升的趋势。在8、9~15、16岁之间,女孩的心理弹性比率大于同龄男孩,但这种差异到15、16岁趋于消失。 研究二考察了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特点。利用自编计算机程序和
【图文】:

主页,网站,画面,工程


但笔者认为,译为“心理弹性”是合适的,,重要的一个证据是,颇具影响力的projeetResilienee(resilieneel程)的网站上,其网页背景即是一根弹簧*(见图1一1一1)。对弹簧隐喻的更直接表述应是“弹性”而非“韧性”。而在心理学上,译为“心理弹性”似乎更妥。图1一1一1Resliienec工程网站主页画面2.2心理弹性相关概念表述受益于学术界对压力和逆境之于心理发展影响结果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现象的认同,那些虽历经艰难困苦却发展良好甚或愈挫弥坚的人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研究界除了给其冠以“心理弹性”,还出现了其它相近的提法。比如,“刀枪不入”/“无懈可击”/“坚不可摧”(nivulnerable)、“不可征服”/“无敌的”(invineible)、“超级儿童”(supekrids)、“英雄”h(eor)、“抗压”(sertss一ersistnat)、“顽强的”/“能吃苦的”(hardy)、“恢复”(reeove巧)、“复原”(reviva一)、“弹回”/“回弹”(bouneebakc)、“不受损伤的”(impevriou)s、“茁壮成长”(州vnig)、“良好应对”(copin‘9well)、“积极适应”P(ositiv。ad叩tion)以及“压力或逆境免网站地址:http:P//orjeetresliienee.ocm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4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曹枫林;李玉丽;;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0期

2 李亚真;桑标;;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崔文香;姜哲;赵红姬;;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5期

4 江瑞辰;刘真;;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探索新视角——心理韧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1期

5 邝廷舜;;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欧阳翠云;;锻炼方式及家庭结构对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S2期

7 陈新星;;“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在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培养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12期

8 戴丽玲;;身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0年06期

9 姜蒙娜;;心理弹性:积极面对挫折[J];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10 江瑞辰;;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亚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陈福侠;问题学生污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超然;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金凤;昆明理工大学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调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冀建伟;关于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苏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贾普君;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7 师彦洁;高中生日常性学业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8 孔丽娟;艾滋病致孤儿童抗逆力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9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天翼;背包客的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3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703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