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4:00

  本文关键词: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苏联模式的专业教育,并获取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很多弊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通识教育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国急需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文化、顺应社会环境的教育发展道路。梅贻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主席,并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是通才教育的主张者和实践者,他的通才教育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西方教育理念的荟萃,更是其个人思想智慧和教育实践的结晶。目前我国学者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忽视了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总体逻辑把握,也没有将其教育思想和目前我国通识教育改革和现状进行联系。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在其在几十年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念,包含了他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梅贻琦以“爱”和“以人为本”为教育的出发点,认为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三个目标层次,即知识和技能的通达、知识和德育的通达以及“全人格”到“自由人格”的培养。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中,“大学观”是他对大学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方面的作用和理解;“知识论”是其通才教育的核心基础;“教师观”包含了“大师论”和“从游论”两个方面;“留学就业观”是梅贻琦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指导和期望。在具体实践中,德、智、体、美、劳、群的“六育”措施是梅贻琦实现通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思想是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得以实现的保障;学生自治是梅贻琦通才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梳理和研究,认为通才教育是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则是实现通才教育的途径。本文结合现北大元培学院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两个通识教育模式的实践情况,试图找到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与时代通识教育结合的落脚点,并结合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期望从中可以获得对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和启示。首先通识教育要因时制宜、因校制宜。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设合理的通识教育模式。其次,加强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以人为本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再者,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通过时间、空间和对传统经典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修”能力。最后,通过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以及拓展师生交往渠道来构建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梅贻琦 通才教育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6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18
  • 第一节 研究缘由14-16
  • 一、中国高等教育现状14-15
  •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15-16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16-18
  • 一、研究目的16
  • 二、研究方法16
  • 三、可能的创新与不足16-18
  • 第二章 研究综述18-29
  • 第一节 关于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研究18-23
  • 一、我国通才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18-19
  • 二、关于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19-20
  • 三、对通才教育概念的研究20-23
  • 第二节 关于梅贻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3-29
  • 一、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总体研究23-25
  • 二、梅贻琦教育思想中某一理念的研究25-26
  • 三、梅贻琦高校管理理念和实践的研究26-27
  • 四、梅贻琦教育思想和其他教育家思想的比较研究27-28
  • 五、对梅贻琦个人品德、风范的研究28-29
  • 第三章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形成29-41
  •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29-31
  • 一、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之浸润29-30
  • 二、西方教育思想之熏陶30-31
  • 第二节 早期教育实践31-36
  • 一、文化思潮的变化31-33
  • 二、同期教育家先进思想理念的影响33-35
  • 三、教育思想初具雏形35-36
  • 第三节 教育思想全面形成阶段36-41
  • 一、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36-37
  • 二、教育环境的变迁37
  • 三、就业形势的严峻37-38
  • 四、文实之争和通专之争38-39
  • 五、教育思想全面化、系统化39-41
  • 第四章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41-63
  • 第一节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出发点41-42
  • 一、爱41-42
  • 二、以人为本42
  • 第二节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42-44
  • 一、“己”“群”理论是梅贻琦通才教育的基础43
  • 二、通才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43-44
  • 第三节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44-53
  • 一、大学解45-46
  • 二、知识论46-47
  • 三、教师观47-51
  • 四、留学就业观51-53
  • 第四节 梅贻琦通才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践53-63
  • 一、梅贻琦通才教育的内容53-57
  •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实践57-63
  • 第五章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价值及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63-91
  • 第一节 我国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来源与发展63-66
  • 一、通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63-64
  • 二、通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64-65
  • 三、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辨析65-66
  • 第二节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评价66-70
  • 一、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66-69
  •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局限性69-70
  • 第三节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评析70-83
  • 一、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精英模式71-77
  • 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大众模式的通识教育77-81
  • 三、结合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元培学院、复旦学院的比较评价81-83
  • 第四节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83-91
  • 一、通识教育要因时制宜、因校制宜83-86
  • 二、加强对通识教育的认识86-87
  • 三、学生“自修”能力的提高87-89
  • 四、构建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89-91
  • 结语91-92
  • 参考文献92-99
  • 致谢99-100
  • 附录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晋静;论梅贻琦之体育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8期

2 熊庆年;;梅贻琦论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5期

3 孔颖;;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J];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徐唯辛;;民国知识分子系列——梅贻琦肖像[J];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07期

5 张昌华;;梅贻琦:唯一的两岸清华校长[J];两岸关系;2013年08期

6 熊明安;;梅贻琦教育思想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86年04期

7 帅寺元;;桂华秋皎洁——回望为清华付出一生的梅贻琦[J];教育;2006年14期

8 罗雪挥;;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J];教育;2008年12期

9 游宇明;;梅贻琦的操守[J];语文新圃;2009年07期

10 王莉韵;;教育需要开放——学习梅贻琦《大学一解》有感[J];现代教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其军;;浅谈校长的基本素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2 张燕舞;;“大学精神”杂谈[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轩;纪念梅贻琦校长诞辰120周年[N];新清华;2010年

2 海粟 智效民;梅贻琦:清华大学校格的奠基者[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郭 勇;想起梅贻琦[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区间;梅贻琦的治校与做人[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静海县实验小学 靳淑梅;做校长当如梅贻琦[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斯奋;梅贻琦与清华[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李响;西南联大 清华最贫穷也最富有的时光[N];西部时报;2011年

8 吾民 自由撰稿人;大学能培养大师吗[N];南方周末;2009年

9 陈华文(书评人);民国大学校长的精神群像[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10 北京大学教授 陈平原;“大楼”与“大师”新辨[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乐文;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石薇;梅贻琦大学理念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王重金;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竞红;会通中西 传承创新——三、四十年代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天霞;梅贻琦的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70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