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师爱误区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3:55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条件,爱心也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西方哲人认为爱意味着同情与献身精神,是无条件的给予。“师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一种崇高的、负责的、道德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它将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倾注到培养人的事业中。“师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 而在当前,由于社会、教育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畸形发展。教师自以为是地、不遗余力地为受教育者付出了巨大的爱,而学生却感觉不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甚至相反认为自己被所谓的爱伤害了。这表明,师爱在逐步走入误区。 本文从教育实践出发,阐释了对师爱内涵的理解。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对当前出现的师爱的种种不当表现及其成因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重塑师爱的主要策略,以期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及自我在教育实践中有所警示。为此,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论述了我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本文分别从现实的、改革的角度和个人的背景出发,论述了研究师爱的重要性。在这一部分中本文还对当代相关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概括,从中为本文的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研究主题。 第二部分论述了师爱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我们认为,师爱的核心内涵是:“超越血缘关系的爱、高尚的道德境界、执著的敬业精神、及富于人道的教育艺术。”师爱的本质特征包括无差等性、成熟性、理智性等。 第三部分对师爱的误区的基本表现进行了概括陈述。论文以师爱的本质特征为依据,从师爱实施的公平、理智、真诚、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师爱存在的误区。 第四部分从社会、教育、教师自身因素三方面对畸型师爱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成因分析。 第五部分探讨了重塑师爱的基本策略。论文主要从革新教育观、提高教师素质、缓解教师压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最后,在结束语中对论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及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5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现实的审视:师爱的误区是学生发展的严重障碍
        2、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重塑师爱
        3、研究者的背景:本人的教育体验促使自己将目光投向师爱的研究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二、师爱: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
    (一) 师爱的核心内涵
    (二) 师爱的本质特征
        1、师爱的无私性
        2、师爱的表率性
        3、师爱的无差等性
        4、师爱的成熟性
        5、师爱的理智性
三、师爱误区的基本表现
    (一) 有失公平的爱
        1、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偏爱
        2、对听话学生的偏爱
        3、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的偏爱
    (二) 有失理智的爱
        1、溺爱
        2、过分严格的爱
    (三) 有失真诚的爱
    (四) 有失民主的爱
四、师爱误区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
        1、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2、清贫的尴尬的教师地位
    (二) 教育因素的影响
        1、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物
        2、班级规模的影响
    (三) 教师自身的因素的影响
        1、教师的教育观
        2、教师的自身素质
        3、教师的职业倦怠
五、重塑师爱的实现策略
    (一) 革新陈旧的教育观是重塑师爱的起点
        1、革新师生观
        2、更新人才观
    (二)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重塑师爱的核心
    (三) 增强对职业倦怠感的应对能力是重塑师爱的一个支点
    (四) 缓解教师压力是重塑师爱的关键
        1、改变现状,实现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
        2、“以人为本”改革评价体制,关爱教师成长发展
结束语
附录1
附录2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桂新;论爱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计璐娟;中学生爱心智慧教育的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6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836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