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1:01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是目前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上海市47万名随迁子女,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和努力下,已基本接受了同城化义务教育。本市随迁子女能够免费进入学校学习已不再遥不可及,而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不仅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虑,也给这些特殊的孩子带来了今后人生的希望,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践行了教育公平。随迁子女能够和城市孩子一样进入学校学习,是迈出了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即教育的起点公平。而随迁子女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所能接受的教育内容,以及在校外所能参与的与教育有关的各项活动是否也能达到公平,同样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本文以校外教育为视角,探讨随迁子女在享受入学公平的同时,他们是否能充分享有学校的课外教育活动,及校外教育机构所开展的校外教育活动。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教师的调查入手,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不足的现状,找出原因,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的背景、问题、意义、框架和方法。第2章:研究基础,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了解国内外类似研究情况,并以“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思想”、“多元智能教育的思想”、“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从实践层面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现状调查,选取本市具有典型性的6所招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从而了解随迁子女对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期望情况、在校的课外活动情况、家庭生活情况、校外教育机构参与情况及社会关注情况。第4章: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校外教育活动参与不足状况,进行原因分析。阐明了政策法规上的“缺失”、学校的“缺力”、教师的“缺能”、家长的“缺识”、校外教育机构的“缺位”,是随迁子女校外教育参与不足的主要原因。第5章: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校外教育参与度的对策。这部分是在问题的提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出路的思考和阐述。如探讨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几种模式借鉴,提出了从机制建设上(搭建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平台、开发课外校外教育的校本课程)、保障支持上(政策的保障、开设家长课堂、争取社会支持)确保随迁子女有效参与校外教育活动。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 校外教育 教育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11-12
- 1.1.2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12-13
- 1.1.3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余活动不容乐观13-14
- 1.2 研究的问题14-18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14-15
- 1.2.2 核心概念的解读15-18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18-20
- 1.3.1 研究目标18-19
- 1.3.2 研究意义19-20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20-23
- 1.4.1 研究框架20-21
- 1.4.2 研究方法21-23
- 第2章 研究基础23-32
- 2.1 文献综述23-28
- 2.1.1 文献检索说明23-25
- 2.1.2 国外研究情况25-26
- 2.1.3 国内研究情况26-28
- 2.2 理论基础28-32
- 2.2.1 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思想28-29
- 2.2.2 多元智能的教育思想29-30
- 2.2.3 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30-32
- 第3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现状调查32-53
- 3.1 被测学校的情况介绍32-35
- 3.2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35-36
- 3.2.1 问题的产生35
- 3.2.2 样本的组成和问卷的设计35-36
- 3.2.3 调查资料处理的方法36
- 3.3 调查的结果36-52
- 3.3.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37-40
- 3.3.2 随迁子女期望的课外校外活动内容40-42
- 3.3.3 随迁子女在校的课外活动情况42-45
- 3.3.4 随迁子女的家庭生活情况45-48
- 3.3.5 校外教育机构参与情况48-51
- 3.3.6 社会对随迁子女课外校外活动关注情况51-52
- 本章小结52-53
- 第4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校外教育活动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53-69
- 4.1 政策法规上的“缺失”53-54
- 4.2 学校的“缺力”54-58
- 4.2.1 学校硬件设施上的缺力54-56
- 4.2.2 人才培养上的缺力56-57
- 4.2.3 教育观念上的缺力57-58
- 4.3 教师的“缺能”58-61
- 4.4 家长的“缺识”61-65
- 4.4.1 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61-62
- 4.4.2 文化背景的制约62-63
- 4.4.3 教育期望的制约63-65
- 4.5 校外教育机构的“缺位”65-68
- 本章小结68-69
- 第5章 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校外教育活动参与度的对策69-82
- 5.1 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几种“模式”借鉴69-72
- 5.1.1 流动少年宫模式69-70
- 5.1.2 乡村学校少年宫模式70-71
- 5.1.3 学校共同体模式71-72
- 5.2 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机制建设72-76
- 5.2.1 搭建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平台72-74
- 5.2.1.1 建立随迁子女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72-73
- 5.2.1.2 建立随迁子女学校校外教育辅导员队伍73-74
- 5.2.1.3 创设随迁子女校外教育展示与交流项目74
- 5.2.2 开发课外校外教育的校本课程74-76
- 5.3 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保障和支持76-81
- 5.3.1 政策的保障76-78
- 5.3.2 开设家长课堂78-79
- 5.3.3 争取社会的支持79-81
- 本章小结81-82
- 结语82-83
-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83-85
- 附录2 家长问卷调查85-87
- 附录3 教师问卷调查87-89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89-90
- 参考文献90-95
- 后记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石人炳;;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康丽颖;;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郑安琪;彭意;董延芳;;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影响因素探析——以武汉市两所小学调查为例[J];当代经济;2012年05期
5 焦秀杰;论课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3期
6 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7 曹子超;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是教育”[J];江苏高教;1996年04期
8 刘晓艳;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李蓓蓓;上海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调研[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6期
10 刘谦;冯跃;生龙曲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文化机理初探——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活动的田野观察[J];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0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