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大学生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21:12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的孤独感水平,以及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孤独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为教育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合理选择交往形式,适度开展人际交往,提升交往质量,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预防或减少因交往而导致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提供参考,采用UCLA孤独量表,以网络人际交往及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长作为考察指标,对国内五个高校5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网络交往中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现实交往中的孤独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专业以及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18,(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1. UCLA孤独量表。
2.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类型的划分。
3. 程序与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种交往类型大学生孤独感的比较
(二) 不同性别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三) 不同专业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四) 不同生源地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五) 不同年级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两种交往类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二) 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的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网络交往和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李云峰,帅煜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2)
[2]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郭妮妮. 价值工程. 2016(04)
[3]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 肖斌. 教育学术月刊. 2015(10)
[4]网络社交行为会增加孤独感吗[J]. 周宗奎,王超群.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3)
[5]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J]. 黎亚军,高燕,王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6]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J]. 刘旺,黄克乐. 中国特殊教育. 2011(11)
[7]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02)
[8]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 心理科学. 2005(03)
[9]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 刘加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03)
[10]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 孟晋.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02)
硕士论文
[1]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分析及教育引导研究[D]. 李萌.南京邮电大学 2013
[2]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 孔芳.曲阜师范大学 2010
[3]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 邹赐岚.西南师范大学 2005
[4]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黄海.江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91442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18,(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1. UCLA孤独量表。
2.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类型的划分。
3. 程序与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种交往类型大学生孤独感的比较
(二) 不同性别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三) 不同专业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四) 不同生源地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五) 不同年级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两种交往类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二) 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的网络交往型与现实交往型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网络交往和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李云峰,帅煜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2)
[2]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郭妮妮. 价值工程. 2016(04)
[3]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 肖斌. 教育学术月刊. 2015(10)
[4]网络社交行为会增加孤独感吗[J]. 周宗奎,王超群.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3)
[5]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J]. 黎亚军,高燕,王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6]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J]. 刘旺,黄克乐. 中国特殊教育. 2011(11)
[7]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02)
[8]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 心理科学. 2005(03)
[9]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 刘加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03)
[10]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 孟晋.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02)
硕士论文
[1]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分析及教育引导研究[D]. 李萌.南京邮电大学 2013
[2]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 孔芳.曲阜师范大学 2010
[3]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 邹赐岚.西南师范大学 2005
[4]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黄海.江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91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29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