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择偶偏好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4-27 05: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与择偶偏好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亘古不变的两大主题便是生存和繁衍。繁衍也是人类择偶行为的最初动机,,随着人类的进化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择偶行为也日益复杂化。在人类的活动领域中从未有一种行为像择偶行为这般在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多的烦恼。纵观世界各国30%-50%的离婚率,不得不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人类的择偶行为进行研究。 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本研究将性别角色作为研究择偶偏好的突破点,采取问卷施测(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实验室设计(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择偶行为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外显性别角色与择偶偏好,以及更深层次的内隐性别角色和择偶偏好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男女被试在择偶偏好性别角色上显示出显著差异,表现为:男性更偏好女性化的女性;女性偏好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男性。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择偶偏好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有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对异性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水平要求最高。个体自身的性别角色与其择偶偏好性别角色特征有显著相关,个体择偶时偏好与自己相似的异性。(2)择偶偏好的男性化特征主要受被试的性别和男性化特征以及女性化特征的影响,其中性别的影响力最大;择偶偏好的女性化特征则主要受被试的女性化特征的影响,性别和其男性化特征的影响在其次。(3)个体的内隐性别角色与其生理性别相一致,内隐性别角色与外显性别角色相关不显著。个体内隐的择偶偏好与其生理性别相异,内隐择偶偏好与外显择偶偏好中的男性化特质相关显著。(4)择偶偏好的男性化特质与内隐性别角色和内隐择偶偏好均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择偶偏好 性别角色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性别角色 内隐择偶偏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9
  • 1 文献综述9-20
  • 1.1 择偶研究的起源9
  • 1.2 择偶及择偶偏好的心理学解释9-11
  • 1.3 择偶的理论模型11-14
  • 1.3.1 本能理论11
  • 1.3.2 精神分析理论11-12
  • 1.3.3 Buss 的进化理论12-13
  • 1.3.4 择偶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13
  • 1.3.5 Jung 的 anima&animus 原型说13-14
  • 1.4 择偶与性别角色14-16
  • 1.4.1 性别角色的早期研究14
  • 1.4.2 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4-15
  • 1.4.3 性别角色与择偶偏好的关系15-16
  • 1.5 内隐联想测验的简介16-18
  • 1.5.1 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区别16
  • 1.5.2 内隐联想测验(IAT)简介16-17
  • 1.5.3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17-18
  • 1.6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8-20
  • 1.6.1 问题提出18-19
  • 1.6.2 研究意义19-20
  • 2 实证研究20-37
  • 2.1 研究一 外显性别角色与外显择偶偏好20-29
  • 2.1.1 研究对象20
  • 2.1.2 研究工具20
  • 2.1.3 研究结果20-28
  • 2.1.4 讨论28-29
  • 2.1.5 结论29
  • 2.2 研究二 内隐性别角色与内隐择偶偏好29-37
  • 2.2.1 实验一 内隐性别角色30-32
  • 2.2.2 实验二 内隐择偶实验32-34
  • 2.2.3 内隐性别角色与内隐择偶的关系34-36
  • 2.2.4 讨论36
  • 2.2.5 结论36-37
  • 3 研究展望37-38
  • 3.1 本研究的不足37
  • 3.2 研究展望37-38
  • 4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3
  • 附录43-46
  • 后记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新欢;;试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8年06期

2 孟秋丽;高申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观念的理论性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J];青年研究;2004年10期

4 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梁宁建,吴明证,高旭成;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6 殷雷;当代都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7 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莘;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8 蔡华俭,杨治良;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J];心理学报;2002年02期

9 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年06期

10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J];心理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佳;择偶复制现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超;择偶偏好性别差异:“结构性资源假设”的验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丽娜;女性择偶过程中的决策机制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佳;内隐自尊测量方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刘翠娜;社会地位对男性择偶标准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许强;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亚芬;大学生择偶标准中的性别角色期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与择偶偏好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29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