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批判教育学者麦克拉伦的学术生命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批判教育学者麦克拉伦的学术生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将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将麦克拉伦的学术生命以1994年为一个分界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解读。与此同时对麦克拉伦的作品和作品之内外的社会脉络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著名批判学者加以适当的介绍。因为麦克拉伦是一位关注学术理论走向,同时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动向的前沿学者,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北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学术理论发展和社会斗争,社会变革的线索;也因为麦克拉伦在美国的左派立场,他的作品中和作品外无疑存在很多的辩论和批判,所以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斗争的两方面,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掌握历史脉络;另外麦克拉伦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从进入学术界那一刻开始的,他个人的理论重点和立足点的变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跨学科的,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成长的学者形象;最后麦克拉伦作为批判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批判教育学的理论拓展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尤其是引领批判教育学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向。 通过对麦克拉伦的介绍,除了了解到一位北美批判教育学者的学术图谱,还希望可以激发我们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智慧,重新检视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现象和现状,从“自然”中发现“不自然”,从“想当然”中生长出“不以为然”。
【关键词】:彼得 麦克拉伦 批判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11
- 一、选题缘由8
- 二、研究方法8-9
-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9-11
- 第一章 麦克拉伦与批判教育学11-17
- 一、麦克拉伦简介11-15
- 二、批判教育学简介15-17
- 第二章 麦克拉伦的学术生命发展分析17-50
- 一、学术发展第一阶段(1984—1994)17-40
- (一) 批判的民族志19-24
- (二) 批判教育学24-33
- (三) 批判素养33-38
- (四) 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38-40
- 二、学术发展第二阶读(1994—今)40-46
- (一) 身份认同42-43
- (二) 后1994多元文化主义43
- (三) 后1994批判教育学43-46
- 三、麦克拉伦学术生命走向预测46-50
- 第三章 学术探讨与现实抗争50-65
- 一、学术探讨50-56
- (一) 与Bill Ayers探讨《资本主义者和征服者》50-53
- (二) 与Slavoj Zizek探讨Zizek的政治理论53-55
- (三) 为生态学与批判教育学辩护55-56
- 二、现实抗争56-61
- (一) 诋毁与荣誉56-59
- (二) 象牙塔之外的抗争59-61
- 三、总结61-65
- 参考文献65-68
- 后记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成人教育学者简介[J];成人教育;2003年06期
2 孙元涛;;教育学者参与实践变革的责任担当[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4期
3 陈焉生;;评白永红先生的《职业教育教育学》[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孙传宏;当代西方教育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10期
5 程亮;;教育学:科学抑或艺术[J];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6 仁海;阅读面临提速[J];语文新圃;2005年02期
7 刘荣秀;刘铁芳;;教育学者何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王东;;论教育学者的立场[J];教育科学;2006年05期
9 周艳;王洪兰;;论教育学场域的自主与限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叶舒;;西学在中国[J];师道;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焱;;高配比麦克矿在不锈钢事业部1#高炉应用[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2 单中惠;;纽曼与《大学的理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况平;;麦克哈格及其生态规划方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高天明;;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隋光远;吴燕;;学习障碍鉴别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钱萍;;隐喻智力理论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军;莫志斌;;潘光旦优生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林边菊;;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9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刘春华;;浅谈珠心算[A];中国珠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键;鲍麦克斯上半年四项发明获专利权[N];中国服饰报;2010年
2 河北省易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鸿雁;非得给教育惩戒定个标准吗?[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拉丹不除“基地”难灭[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记者 黄辉 本报实习生 官平;麦克维尔空调维修被指欺诈[N];法制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刚毅 通讯员 付喜艳;借梯登高打造“品牌老店”[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玲娜;“麦克”归来,尚能“饭否”?[N];医药经济报;2009年
7 刘莉莉;8岁男孩设基金会,壮举救助上千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于洪涛;技术与市场的博弈[N];电脑商报;2009年
9 孙燕飚;Sun董事长麦克尼利:高傲与固执的代价[N];中国贸易报;2009年
10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肖湘宁;二战时期诺曼·麦克拉伦动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应建庆;教育中的知识合法性[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雁;美国批判教育学者麦克拉伦的学术生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连芳芳;吉鲁的后现代批判教育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倩;拒绝遗忘的布里奥妮: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虚构[D];复旦大学;2010年
6 牛庚梅;《麦克提格》的自然主义解析[D];辽宁大学;2012年
7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肖俊霞;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死亡主题[D];烟台大学;2013年
9 何其方;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冲突与困惑[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郭新柳;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对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批判教育学者麦克拉伦的学术生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3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