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升学意愿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04 10:14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升学意愿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针对我国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升学受限的现状,本文提出流动儿童对自身学习生活经验的解释,对现存教育制度的理解,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行动策略,都是影响流动儿童个人发展和实现良好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的假设。笔者从流动儿童主体本身的话语和选择的微观视角出发,尝试了解和测量流动儿童的升学意愿,及其自我认知、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对社会支持的认知等影响因素,并且进一步讨论升学意愿与认知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思路上,本研究区别于指向城市身份认同的自我认同研究,去除城乡二元身份认同的预设,立足于流动儿童对自我现状和未来规划的主观解读,旨在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性。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获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定量研究部分的测量工具包括:自编儿童认知与行为选择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定性资料的收集方式为半结构式访谈。 笔者通过调查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初中,获得有效问卷259份,发现:1、多数流动儿童将追求学业成就视为自己的理想,也拥有同样的“大学梦”。新一代流动儿童希望扎根城市,与城市融合的意愿明显。2、流动儿童学习努力程度受他们的理想和学业表现影响,与户籍、就读学校的性质无显著相关关系。3、流动儿童的心理自我认知受他们的学业表现等因素影响,与户籍、就读学校的性质无显著相关关系。4、自我认知测量的户籍、就读学校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理想我”实现期望方面。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明显认为其理想较难实现。公立学校本地儿童的升学期望最高,其次为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升学期望最低。5、流动儿童的自我认知对其行为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6、流动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和“处境不利——心理弹性——适应良好”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应对模式。7、在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无差异,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显著低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
【关键词】:流动儿童 教育制度 自我认知 社会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1;D43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4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7-9
- 0.2 研究现状述评与创新之处9-12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4
- 0.3.1 研究思路12
- 0.3.2 研究方法12-14
- 0.3.2.1 研究对象12-13
- 0.3.2.2 研究工具13
- 0.3.2.3 研究过程13-14
- 第一章 流动儿童的升学意愿14-18
- 1.1 初中毕业后的发展选择14-17
- 1.2 追求学业成就程度的理想意愿17-18
- 第二章 流动儿童的行为表现18-21
- 2.1 学习努力程度18-19
- 2.2 行为问题19-21
- 第三章 流动儿童对自我的认知21-26
- 3.1 心理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21-24
- 3.2 自我实现期望的认知水平24
- 3.3 “期望——价值”理论视角下的对“理想自我”选择的认知24-26
- 第四章 流动儿童对外界的认知26-33
- 4.1 对家庭的认知26-28
- 4.1.1 如何解读父母对自己的学业期望26
- 4.1.2 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认知26-27
- 4.1.3 对家庭先赋因素的认知及与自致因素认知的比较27-28
- 4.2 对学校的认知28-30
- 4.2.1 如何看待学校环境、老师教学水平及学校硬件对个体学习的影响28-29
- 4.2.2 校内人际关系的主观感受29-30
- 4.3 对制度的认知30-33
- 4.3.1 如何看待中考借读制度对个体学习的影响30-31
- 4.3.2 对中考借读制度公平性的主体认知31
- 4.3.3 对中考借读制度歧视性的主体认知31-33
- 第五章 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33-36
- 第六章 认知与行为的关系36-44
- 6.1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双重解释36-37
- 6.2 行为选择的认知归因分析37-44
- 6.2.1 追求学业成就程度的认知归因分析37-40
- 6.2.2 学习努力程度的认知归因分析40-42
- 6.2.3 行为问题存在程度的归因分析42-44
- 主要结论44-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一:自编儿童认知与行为选择问卷49-51
- 附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51-55
- 附三: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55-56
- 附四:自编半结构式访谈提纲56-57
- 致谢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费尔德曼;;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2期
3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徐丽敏;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社会互动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王毅杰;史晓浩;;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理论与现实[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年01期
7 曾守锤;;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08期
8 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年03期
9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10 周国华;翁启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研究述评[J];人口与发展;2011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升学意愿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2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