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18:01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职生已成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关注的一个群体。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探讨生活事件、神经质、成人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并建立高职生群体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关系模型。 本研究以河南省某高职院校的学生为样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1份,用以检验《成人心理韧性量表》对高职生群体的信效度,之后分别采用《成人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成人依恋量表》对再次整群抽取的750名高职生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666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成人心理韧性量表》在高职生群体中施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高职生的心理韧性显著低于本科生;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韧性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在家庭凝聚和社会支持因子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个人能力因子上,贫困生和富裕生的得分呈边缘显著;在社会支持因子上,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显著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在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因子上,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显著高于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 (3)高职生的生活事件、神经质、一般自我效能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得分存在显著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方式三个变量可直接预测心理韧性;成人依恋、生活事件和神经质未能直接预测心理韧性的水平,但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对其进行间接预测。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韧性 影响因素 积极心理学 结构方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71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9
- 1 前言9-15
- 1.1 问题提出9-10
- 1.2 研究现状10-11
- 1.2.1 关于特殊群体的心理韧性研究10
- 1.2.2 心理韧性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研究10-11
- 1.2.3 关于心理韧性的策略研究11
- 1.3 选题意义11
- 1.4 研究目的11
- 1.5 研究方法11-13
- 1.6 研究结论13
- 1.7 研究的意义与不足13-15
- 1.7.1 研究意义13
- 1.7.2 研究不足13-15
- 2 文献综述15-23
- 2.1 心理韧性的概念15
- 2.2 心理韧性的判断标准15-16
- 2.3 心理韧性的特征16
- 2.4 心理韧性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16-17
- 2.5 心理韧性研究的发展史17-18
- 2.5.1 第一阶段17
- 2.5.2 第二阶段17-18
- 2.5.3 第三阶段18
- 2.6 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18-19
- 2.6.1 Masten与Coatsworth的发展模型18
- 2.6.2 Covey的规则模型18-19
- 2.6.3 Mrazek与Mrazek的能力模型19
- 2.6.4 Vaillant的自我保护机制模型19
- 2.7 心理韧性的相关影响因素19-23
- 2.7.1 心理韧性与生活事件19-20
- 2.7.2 心理韧性与成人依恋类型20-21
- 2.7.3 心理韧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21
- 2.7.4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21-22
- 2.7.5 心理韧性与神经质22-23
- 3 工具准备23-29
- 3.1 成人心理韧性量表信效度的检验23-27
- 3.1.1 研究过程24
- 3.1.2 结果24-27
- 3.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27
- 3.3 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量表27
- 3.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27-28
- 3.5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8
- 3.6 成人依恋量表28-29
- 4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特点29-36
- 4.1 研究目的29
- 4.2 研究方法29-31
- 4.2.1 被试取样29-30
- 4.2.2 研究工具30-31
- 4.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31
- 4.3 结果31-34
- 4.3.1 高职生心理韧性得分31
- 4.3.2 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差异比较31-32
- 4.3.3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32
- 4.3.4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32
- 4.3.5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32-33
- 4.3.6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不同父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33
- 4.3.7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不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33-34
- 4.4 讨论34-35
- 4.4.1 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韧性的差异34
- 4.4.2 性别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34
- 4.4.3 年级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34
- 4.4.4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34-35
- 4.4.5 家庭经济状况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35
- 4.5 结论35-36
- 5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36-42
- 5.1 研究目的36
- 5.2 研究方法36
- 5.2.1 被试36
- 5.2.2 研究工具36
- 5.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36
- 5.3 结果36-40
- 5.3.1 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36-37
- 5.3.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37
- 5.3.3 神经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37-38
- 5.3.4 成人依恋类型与心理韧性的关系38
- 5.3.5 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38
- 5.3.6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区别分析38-40
- 5.4 结论40-42
- 6 高职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42-57
- 6.1 研究目的42-43
- 6.2 研究方法43
- 6.2.1 被试43
- 6.2.2 研究工具43
- 6.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43
- 6.3 结果43-56
- 6.3.1 生活事件等因素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43-44
- 6.3.2 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44-45
- 6.3.3 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45-46
- 6.3.4 生活事件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46-48
- 6.3.5 成人依恋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48
- 6.3.6 神经质对生活事件和成人依恋影响的回归分析48-49
- 6.3.7 消极应对方式对生活事件和成人依恋影响的回归分析49-50
- 6.3.8 高职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的建构50-51
- 6.3.9 高职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的验证51-56
- 6.4 讨论56
- 6.5 结论56-57
- 7 总讨论57-61
- 7.1 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57
- 7.2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人口学特征分析57-58
- 7.2.1 性别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57
- 7.2.2 年级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57-58
- 7.2.3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58
- 7.2.4 家庭经济状况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58
- 7.3 高职生心理韧性各影响因素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58-59
- 7.3.1 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58-59
- 7.3.2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59
- 7.3.3 高职生神经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59
- 7.3.4 高职生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59
- 7.3.5 高职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59
- 7.4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分析59-61
- 8 结论61-62
- 9 研究意义与不足62-63
- 9.1 研究意义62
- 9.2 研究不足62-63
- 参考文献63-73
- 附录73-76
- 致谢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云;张莎;唐立;刘艳;;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有或无应激情景下的注意偏向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3期
2 张艺军;;边海防军人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0年04期
3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6期
4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5 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邓云龙;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6 张旭东;刘卫川;曹卉;;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0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