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微学习是一种存在于以微内容和微媒体为基础的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适合微学习的新媒介生态系统,微博能对微学习形成基本支撑并进行实际应用。但受限于"顿巴数"定律,微博生成的社交网络在扩张过程中体现出了多种与微学习不兼容的弊端,为消除弊端,微博的群组功能得以发挥,微群和基于微群的社交网络也随之形成。本文从内在结构和传播机制两方面对微博和微群所形成的社交网络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微群在微学习中应用的优势,得出了微群比微博更适合于微学习的结论。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关键词】: 微群 微博 微学习 微内容 微媒体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情感计算在构建和谐人机交互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2YJAZH065)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招标课题“湖南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XJK011DDUT00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项目资助(湘一师院字[2011]61号)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微群的专业学习平台建构的研究”(湘教通[2012]402号)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微学习(Microlearning)是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Microcontent)和微媒体(Micromedia)的新型学习模式。[1]其中,微内容是指具有片段性、松散性和动态重组性的信息单元,[2]用户上传到网上的多种数据,如一则网志、一条评价、一个多媒体文件,甚至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甘永成;祝智庭;;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力丹;付玉辉;;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J];当代传播;2007年01期
2 甘永成;陶舟;;e-Learning、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3 刘贵勤;;图书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04期
4 付玉辉;;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07年01期
5 郑保卫;樊亚平;王静;张薇薇;郭平;;数字化技术与传媒的数字化革命[J];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期
6 杜军;;学习型社会与个人知识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7 司晓宏;张立国;;“交互”研究的现状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8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9 李淑梅,王洪录 ,张远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角——知识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2期
10 朱桂琴;;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6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林浩;陈品德;;社会性软件与个人知识管理[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许彦;陈禹;;社会性网络软件下的个人知识管理:问题、方法和案例[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宪瑛;基于信息时代的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提高方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陶彦玲;论知识管理在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鹤林;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尤众喜;无边界学习及其支持和引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薛若娟;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中学生有效协作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荣素;基于网络的个性化信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杨光;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军妮;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资源设计[D];河北大学;2006年
9 俞传正;基于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郝兆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文光,卢苇;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9期
2 王陆,方平,刘维民;关于学生个性因素与远程教育相关性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马立富;试析影响因子的精确性和模糊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苏鸿;活动理论研究及其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6 高文;教育以人为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9期
7 洪艺;胡华平;刘利枚;;.NET平台下ORM组件的研究与探索[J];微机发展;2006年01期
8 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祉群;何建国;蒲洁;;蒙特卡罗法模拟计算小样本事件可靠性[A];2004年全国机械可靠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云;对象关系映射(ORM)的研究与基于C#.NET的部分实现[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博;;从QQ到微博:爱心教育的另一种向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5期
2 饶龙海;王林;付妮娜;陈倩;;基于微博的远程教育评价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1期
3 冯建成;;微博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
4 李超;;微博在国内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4期
5 王艳;;Twitter技术及其在情景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6期
6 吴荣荣;;微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工具[J];考试周刊;2010年39期
7 崔继振;;微博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3期
8 黄映玲;;微博传播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08期
9 张来勇;;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10 曾睿;万力勇;国桂环;;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模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伟;微博对教学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支持性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卓玲玲;微博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晓曼;运用微博促进中学师生共同发展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侯月姣;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李婧;微博中不同信息对大学生攻击性倾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莹;教育技术微博社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毛舟军;Web2.0时代网络道德建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卢嘉;针对教育视频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萍;基于微博的课外协作学习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0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