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评析

发布时间:2017-07-31 14:29

  本文关键词: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评析


  更多相关文章: 布迪厄 再生产 教育再生产理论 现实意义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教育发展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稳定,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经济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教育的高速发展,不仅初、中等教育得到普及,而且高等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于是,人们期望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变革,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最终消除社会的不平等。但是人们逐渐发现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于是,有学者开始重新研究教育的功能,他们发现在教育面前并非是人人平等,而且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在诸多研究教育不平等的理论中,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布迪厄认为,教育是一种再生产过程,它并不能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反而有助于维持和加强这种不平等。教育以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不仅通过文化的再生产实现了社会的再生产,而且使之合法化。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看法,同时为研究教育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力求探讨教育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进行再生产的,并做出评价,同时分析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希望促进我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布迪厄的学术生涯部分、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部分、布迪厄教育生产理论的评价部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意义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缘起、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第一章是本文的基础部分,通过简述布迪厄独特的成长经历,分析了早期生活对布迪厄思想的影响。第二章是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首先探讨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其次从教育行动、教育权威、教育工作、教育系统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教育再生产理论的逻辑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教育再生产的过程,,最后论述了教育是如何从文化再生产导致社会再生产的。第三章是对教育再生产理论的评价,一方面,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不仅丰富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为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扭转了社会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方向,而且超越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忽视了教育的其它功能,忽视了教育的能动性和变革性,并且教育再生产理论是根基于法国社会的理论,其普遍适用性值得商榷。此外,它还带有社会决定论的色彩。第四章是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意义。该章分析了我国教育中的再生产现象,并从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中得到启示,以期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布迪厄 再生产 教育再生产理论 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论10-16
  • 一、 选题缘起10-11
  • (一) 选题首先是个人兴趣的需要10
  • (二) 教育再生产成为理论研究热点10-11
  • (三) 选题是我国社会现实和改革的需要11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11-12
  • 三、 研究现状12-14
  • (一) 国外关于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现状12-13
  • (二) 国内关于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现状13-14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6
  • (一) 研究思路14-15
  • (二) 研究方法15-16
  • 第一章 布迪厄的学术生涯16-20
  • 一、 来自外省的陌生人:从小山村到法国高等师范学院16-17
  • 二、 布迪厄的职业生涯:从阿尔及利亚到法兰西学院17-19
  • 三、 布迪厄与教育19-20
  • 第二章 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20-38
  • 一、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渊源20-23
  • (一)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社会背景20-21
  • (二)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思想渊源21-23
  • 二、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逻辑基础23-28
  • (一) 教育行动:一种符号暴力24-25
  • (二) 教育权威:符号暴力的有力保障25-26
  • (三) 教育工作:保持秩序26-27
  • (四) 教育系统:独立带来的依附27-28
  • 三、 教育再生产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28-37
  • (一) 入学选拔的社会机制28-31
  • (二) 学校场域的教育再生产31-34
  • (三) 教育的淘汰机制34-36
  • (四) 不平等的合法化36-37
  • 四、 教育再生产的结果: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37-38
  • 第三章 对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评价38-43
  • 一、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贡献38-40
  • (一) 丰富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38
  • (二) 为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38-39
  • (三) 扭转了社会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方向39
  • (四) 方法论上的贡献: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39-40
  • 二、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局限性40-43
  • (一) 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忽视了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40
  • (二) 把教育看作既定的场域,忽视了教育的能动性和变革性40-41
  • (三) 教育再生产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值得商榷41
  • (四) 教育再生产理论带有一定的社会决定论的色彩41-43
  • 第四章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意义43-48
  • 一、 我国教育中的再生产现象分析43-46
  • (一) 入学前,城乡孩子在家庭中获得的文化资本不同43-44
  • (二) 学校教育存在文化再生产现象44-45
  • (三) 国家的教育政策存在一定的文化偏向45
  • (四) 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45-46
  • 二、 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46-48
  • (一) 补偿农村孩子文化资本的缺失46-47
  • (二) 尊重并建设农村自身的特色文化47
  • (三)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分流教育47-48
  • 注释48-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国华;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张怡;布迪厄:实践的文化理论与除魅[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4 朱国华;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5 牛海彬;白媛媛;;解析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6期

8 胡春光,杨宁芳;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路守香;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99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99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