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及其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0:25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及其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生 道德敏感性 价值观 相关


【摘要】: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学派提出来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初始心理成分,受认知与情绪的双重影响。本研究采用根据郑信军《倾向性道德敏感性问卷》编制的《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测查了800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职高一、职高二年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水平,并探讨了其道德敏感性与价值观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年级主效应显著,初中生道德敏感性水平高于高中生和职高生,而高中生与职高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即在总体上呈现随年级增长其道德敏感性水平下降的趋势(除在初二和初一、高二和高一之间有所上升);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道德敏感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3.中学生道德敏感性具有情境差异性。相较于关爱情境,中学生在公正情境中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敏感性水平。 4.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水平与其价值观显著有关,关注物质的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低,注重认知、尊重、归属、情感、抽象感受、社会和公理以及依靠自身努力、人际关系、与人交往的态度来达到目标的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高。 以上结果表明,中学阶段是个体道德敏感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道德敏感性的发展,而培养中学生认知、尊重、归属、情感、抽象感受、社会、公理以及依靠自身努力、人际关系、与人交往的态度来达到目标等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 道德敏感性 价值观 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3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8
  • 第1章 引言8-10
  • 1.1 选题背景8
  • 1.2 问题提出8-9
  • 1.3 研究目的9
  • 1.4 研究意义9-10
  • 第2章 文献综述10-19
  • 2.1 道德敏感性的理论研究10-12
  • 2.1.1 道德敏感性的理论基础:四成分模型10
  • 2.1.2 道德敏感性的界定10-12
  • 2.2 道德敏感性能力的发展12-13
  • 2.2.1 道德图式理论13
  • 2.2.2 教育与训练效应13
  • 2.3 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因素13-15
  • 2.3.1 性别效应13-14
  • 2.3.2 价值观14
  • 2.3.3 认知付出水平14-15
  • 2.3.4 情境因素15
  • 2.4 道德敏感性的测量的研究15-17
  • 2.5 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与训练17-19
  • 第3章 研究方法19-21
  • 3.1 研究目的19
  • 3.2 研究假设19
  • 3.3 研究对象19-20
  • 3.4 研究工具20
  • 3.4.1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20
  • 3.4.2 中学生价值观问卷20
  • 3.5 数据处理方法20-21
  • 第4章 问卷的编制与修订21-27
  • 4.1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编制21-24
  • 4.1.1 开放式问卷调查21-22
  • 4.1.2 正式问卷形式的确定22
  • 4.1.3 道德情境设置22
  • 4.1.4 道德敏感性维度22-23
  • 4.1.5 问卷项目设置23
  • 4.1.6 道德敏感性问卷的信度检验23-24
  • 4.1.7 道德敏感性问卷的效度检验24
  • 4.2 中学生价值观问卷修订24-27
  • 4.2.1 中学生价值观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25-26
  • 4.2.2 中学生价值观问卷的信度检验26-27
  • 第5章 研究结果27-35
  • 5.1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体状况27-28
  • 5.2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差异分析28-30
  • 5.2.1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性别差异分析28-29
  • 5.2.2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年级差异分析29
  • 5.2.3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情境差异分析29
  • 5.2.4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多元方差分析29-30
  • 5.3 责任推脱、自我考虑、人际影响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30-31
  • 5.4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与道德行为的相关分析31
  • 5.5 中学生价值观的差异分析31-33
  • 5.5.1 中学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分析31-32
  • 5.5.2 中学生价值观的年级差异分析32
  • 5.5.3 中学生价值观的多因素方差分析32-33
  • 5.6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与价值观的相关分析33-35
  • 第6章 分析与讨论35-41
  • 6.1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的总体状况35
  • 6.2 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影响35-38
  • 6.3 其他变量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影响38-39
  • 6.4 道德敏感性水平对道德行为的影响39
  • 6.5 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39-40
  • 6.6 中学生价值观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40-41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41-43
  • 7.1 结论41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41-43
  • 附录A43-45
  • 附录B45-49
  • 附录C49-52
  • 参考文献52-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娜;;论道德敏感性及其德育价值[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11期

2 徐敏;;细读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婴宁》为例[J];文教资料;2008年28期

3 李先军;;论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4 韦耀阳;;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06期

5 熊文芬;;德育别忽视了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8年02期

6 ;重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新设计[J];科学大众(中学版);1948年05期

7 君里;;从市一中学生李崇善投河谈起[J];天津教育;1950年Z1期

8 王﹐d;;谈谈中学生氃育训练问题[J];生物学通报;1954年09期

9 关肇直;;波兰的数学竞赛会[J];数学通报;1956年03期

10 方道霖;;究竟要提高中学生什么样的写作能力[J];人民教育;195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霄霞;郑信军;;道德敏感性测评研究概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蓉;;论对中学生进行绿色消费方式的培养[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3 李俊;李晓;;养心汤治疗中学生多寐[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廖伯琴;;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的表征差异及其成因探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陈旭;;中学生学习压力应对策略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振英;;2143名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郑斌;;呵护心灵翅膀 放飞青春梦想——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8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9 韩国庆;焦为;;浅谈如何做好学生思想工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10 王文涛;;课程改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海门市四甲中学 朱国兴;中学生诚信教育刻不容缓[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3 徐云鹏;拿什么避免“5+2=0”?[N];长春日报;2005年

4 吴平安;中学生的精神缺钙[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记者 李小伟 陈强;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闭幕[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小伟;播种学校体育的希望[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陶继新;为中学生“计划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何伟权 邓伟孝(作者系汝城二中教师);巧借外力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N];郴州日报;2005年

9 阮锡桂;加快发展 寻求突围[N];福建日报;2004年

10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甘肃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唐本钰;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井世洁;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程龙海;中学生数学解释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飞月;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玲;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及其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徐桂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道德敏感性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寸飞;倾向性道德敏感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波;儒家仁爱观对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振红;青少年道德敏感性对其知觉学校道德氛围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肖婕敏;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对道德脱离、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丽莎;道德同一性和敏感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施霄霞;中小学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测评[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蔡丽红;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675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75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