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6:10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研究
【摘要】:由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职业教育课程后希望能够进入大学深造,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职业能力而“回炉”职业教育。在这种形势下,澳大利亚不断重视职业教育与大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其中颇有成效的是国家资格框架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实行。 鉴于此,本研究以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AQF)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的产生为切入点,从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产生的理论基础、现实发展依据等方面,逐层深入剖析,以求从中得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协作发展有益的启示。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国内外学分转移与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进行介绍。 第二章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理论基础,主要理论基础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终身学习的理论。 第三章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现实基础,这部分从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产生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着手,,对先前学习的认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因和AQF的保障三个方面对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现实基础进行剖析。 第四章AQF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发展和实施,这部分将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学分转移与衔接实施的一般过程进行阐述。 第五章学分转移与衔接的三维聚焦路径创新,这部分对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三维聚焦路径进行分析,分别从学分转移与衔接协议的谈判制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模式及教育机构在学分转移与衔接过程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加以阐释。 第六章AQF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对我国的启示,在分析我国发展学分转移与衔接的需求的基础上,从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中借鉴经验。
【关键词】:澳大利亚 AQF 学分转移与衔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6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8
- 1.3.1 我国学分转移与衔接相关研究12-14
- 1.3.2 国际学分转移相关研究14-18
- 1.4 概念界定18-19
- 1.4.1 学分18
- 1.4.2 学分制18-19
- 1.4.3 学分转移与衔接19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19-21
- 第二章 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理论基础21-25
- 2.1 学分转移与衔接的教育理论基础21-25
- 2.1.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21-23
- 2.1.2 终身学习理论23-25
- 第三章 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的现实基础25-32
- 3.1 先前学习认可的发展25-26
- 3.2 澳大利亚学分转移与衔接发展的社会动因26-29
- 3.2.1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6-28
- 3.2.2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8
- 3.2.3 大学传统生源的短缺28-29
- 3.3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的保障29-32
- 第四章 AQF 下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发展与实施32-39
- 4.1 学分转移与衔接的类型32
- 4.1.1 TAFE 学院间的学分转移与衔接32
- 4.1.2 大学间的学分转移与衔接32
- 4.1.3 TAFE 学院与大学间的学分转移与衔接32
- 4.2 学分转移与衔接发展历程32-35
- 4.2.1 产生阶段(1974~1987)33-34
- 4.2.2 发展阶段(1988~1994)34-35
- 4.2.3 完善阶段(1995~至今)35
- 4.3 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实施35-39
- 4.3.1 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实施机构35-36
- 4.3.2 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实施过程36-39
- 第五章 学分转移与衔接的三维聚焦路径创新39-59
- 5.1 行业企业参与40-48
- 5.1.1 衔接协议的演进40-42
- 5.1.2 劳动力驱动参与模型42-48
- 5.2 教育机构的职责48-59
- 5.2.1 学分转移与衔接模式探索49-56
- 5.2.2 学分转移标准的制定56-57
- 5.2.3 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支持57-59
- 第六章 AQF 下的学分转移与衔接对我国的启示59-67
- 6.1 我国推行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必要性59-63
- 6.1.1 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59-60
- 6.1.2 教育体系发展的需要60-61
- 6.1.3 学分制发展的需要61
- 6.1.4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1-63
- 6.2 探索学分转移与衔接的启示63-67
- 6.2.1 统一推行学分制64
- 6.2.2 建立资格框架标准64-65
- 6.2.3 探索课程内容贯通与衔接65-66
- 6.2.4 加强职业教育质量保证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颖;黄霖;;资格框架对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的心理引领和激励——兼论对我国资格框架的构想[J];当代职业教育;2015年06期
本文编号:679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7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