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德育中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7-05-27 06:09

  本文关键词:小学德育中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反思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利他还是利己,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以利他为根据,将无私利他与自我牺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甚至将利他等同于善,与牺牲自己利益联系在一起,而将利己等同于恶,与损害他人利益联系在一起。这种利他主义倾向的道德教育将利他与利己置于截然对立的两面,用“无私利他”作为道德教育的普遍要求,忽视了学生的现实利益需要,否认利己的合理性,从而造成了利己与利他的割裂。从人的需要出发,将人性中利他与利己统一起来,必然是道德教育所要关注的。因此,理清利他与利己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道德教育实践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道德教育中利他与利己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与重构。第一,对道德教育中无私利他的理想主义进行了分析,梳理了道德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表现以及理想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并探寻道德理想主义产生的根源;第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对利他与利己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利他与利己是相互统一的、一体两面的关系;第三,从利他与利己相互统一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应当是一种互惠性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强调“无私利他”和“自我牺牲”,更应该承认利己的合理性,应当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在利他与利己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将崇高的利他与现实的利己统一起来。
【关键词】:道德教育 利他 利己 互惠性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8
  • 一、选题缘由8-9
  • (一) 道德教育中利己与利他的割裂8
  • (二) 利他与利己都是人性的自然表征8-9
  • 二、选题意义9-10
  • (一) 理论意义9
  • (二) 实践意义9-10
  • 三、研究现状10-15
  • (一) 伦理学领域利他与利己的研究10-11
  • (二) 生物学领域利他与利己的研究11-12
  • (三) 心理学领域利他与利己的研究12-13
  • (四) 社会学领域利他与利己的研究13-14
  • (五) 经济学领域利他与利己的研究14-15
  • (六) 教育学领域利他与利己的研究15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15-16
  • 五、研究方法16-18
  • 第二章 动欲为圣贤:道德教育中的理想主义18-32
  • 一、理想主义的道德教育18-23
  • (一) 追求完美的“崇高道德”18-20
  • (二) 不求回报的“义务道德”20-22
  • (三) 自我牺牲的“无限道德”22-23
  • 二、理想主义带来的问题23-28
  • (一) 目标虚化,没有层次性23-24
  • (二) 生活缺位,过于理想化24-26
  • (三) 知行不一,知而不愿行26-27
  • (四) 强制灌输,忽视学生的意愿27-28
  • 三、理想主义产生的根源28-32
  • (一) 无限追求利他的道德理想28-29
  • (二) 过分忽视利己的现实需求29-30
  • (三) 利他倾向的道德评价机制30-32
  • 第三章 一体两面:利他与利己的关系讨论32-52
  • 一、人性善恶与利他利己的纠缠32-37
  • (一) 利他主义主导的性善论32-34
  • (二) 利己主义主导的性恶论34-35
  • (三) 兼有利他利己的人性论35-37
  • 二、利他行为的存在基础37-40
  • (一) 利他行为的哲学讨论37-38
  • (二) 利他行为的生物基础38-39
  • (三) 利他行为的社会基础39-40
  • 三、利己行为的存在基础40-45
  • (一) 利己行为的哲学讨论40-43
  • (二) 利己行为的生物基础43-44
  • (三) 利己行为的社会基础44-45
  • 四、利他与利己的中衡45-52
  • (一) 达尔文难题45-46
  • (二) 斯密悖论46-47
  • (三) 利他与利己的合理性关系47-49
  • (四) 走向互惠的道德关系49-52
  • 第四章 走向互惠: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52-64
  • 一、互惠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52-55
  • (一) 互惠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52-53
  • (二) 互惠是道德实践的内在动机53-54
  • (三) 互惠是知行转化的价值依据54-55
  • 二、互惠性道德教育的存在根基55-59
  • (一) 互惠性道德的生物学依据55-56
  • (二) 互惠性道德的社会学依据56-57
  • (三) 互惠性道德的心理学依据57-59
  • 三、互惠性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59-64
  • (一) 承认学生的利己之心59-60
  • (二) 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60
  • (三) 引导学生的合理利己60-61
  • (四) 提倡有限度的利他61-62
  • (五) 坚持“大众”的道德标准62-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辉;关于道德教育的跨世纪思考──简评《现代道德教育论》的时代贡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丁立新,王景芬;高校法制与道德教育亟待加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綦军,孙凤林;思想道德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3期

4 苗成彦,田炳峰;新时期道德教育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03期

5 李毅红;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李利辉;浅谈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刘玉泉;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孙玫;;浅谈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1期

9 肖川;反思道德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2年12期

10 胡林英;回归生活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出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A];第四届“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颁奖暨老教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建萍;;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尝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华中;;浅谈学校与家庭联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国君;张树立;李彤辉;;运用传统美德故事进行道德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6 王晶;;和谐社会语境下道德教育的困顿与克服[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8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米世雄;;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尝试[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10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上)[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首席记者 李倩;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3 王丽英;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卧 松 编译;看日本小学开展道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N];福建日报;2003年

6 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特征[N];光明日报;2004年

7 孙智;全社会都来关注道德教育[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8 王勤;道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N];浙江日报;2001年

9 于正江邋张晓义;要坚持不懈开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报;2007年

10 唐爱民;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意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想;近代日本道德教育及其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李先军;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亭智(Tran DinhTri);佛教道德教育与越南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红科;走向理解的道德教育[D];广州大学;2008年

3 刘亭亭;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邱勤;析道德教育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立;加强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曾巧林;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韦京利;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倩;中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春兰;智力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10 连万桂;我国慈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小学德育中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反思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99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