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01:14

  本文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数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形结合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借助“数”的严谨性与“形”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学习与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阶段,数形结合思想既是一种重要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根据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数和形的相互转化,让数和形各展其长,相互补充,共同帮助学生实现对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形成概念、化解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好帮手。“数形结合思想”主要通过“以形助数”与“以数辅形”两种方式进行。“以形助数”主要应用于概念的理解(包括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认识)、计算教学中算理的理解、问题解决中题意的分析与理解。以数辅形主要应用于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图形规律的寻找。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小学教材中有明显的层次划分,从一年级开始的直观动手操作,到六年级线段图的灵活应用,期间经历了数线、示意图、点子图、数位(坐标)等数形结合的切入点。小学生在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数形意识建构上与使用上。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有意识的渗透与训练,理解数形结合的本质,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并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本文从“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历程、产生、概念、小学教材的呈现、培养目标以及实施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将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与教学内容有效的进行融合。教师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有数学智慧、能够自我调节的数学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研究的源起8-9
  • 1.2 研究的意义9-10
  • 1.3.国内外现状分析10-12
  • 1.4.研究思路12-14
  • 1.5.实施方案14
  • 1.6 可行性分析14
  • 1.7 课题的创新性14-16
  • 2 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历程16-18
  • 2.1 数与形的最初态——结绳记事的开始16
  • 2.2 数与形的发展态——古代中国数学的兴起16-17
  • 2.3 数与形的结合态——解析几何的发展17
  • 2.4 数与形的概念态——数形结合思想的提出17-18
  • 3 数形结合思想内涵18-19
  • 3.1“数形结合”的由来18
  • 3.2“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18
  • 3.3 小学“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18-19
  • 4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目标体系与教材分析19-22
  • 4.1 基于“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总体目标细化19
  • 4.2 基于“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的年级目标细化19-20
  • 4.3 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教材解读20-22
  • 5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实施22-32
  • 5.1 以形助数,显直观22-29
  • 5.2 以数辅形,助思维29-31
  • 5.3 数形结合教学的注意事项31-32
  • 6 结论32-36
  • 6.1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2
  • 6.2 对小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的理解32
  • 6.3 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的方式32
  • 6.4 数形结合思想课堂教学的策略32-34
  • 6.5 数形结合思想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34
  • 6.6 研究的局限34
  • 6.7 未来工作的建议34-36
  • 7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点阵中的规律》为例36-39
  • 7.1 结合图形,感知规律——初步体验感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36
  • 7.2 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方法36-37
  • 7.3 独立探索,相互交流——巩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37
  • 7.4 总结回味,归纳方法——强化数形结合思想方法37
  • 7.5 解决问题,拓展运用——升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37-39
  • 参考文献39-40
  • 附录40-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建忠;数形结合举例[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符平和;数思形 形觅数 数形结合百般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3 苏建雄;浅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S1期

4 刘前恒;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函数的最值[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S1期

5 王德义;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6 赵成连,范中华;浅论初中数学数形结合的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曹文栋;利用“数形结合”探求解题捷径[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8 张屏;数形结合解题化抽象为直观[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05期

9 王颖;浅析“数形结合”的数学教育意义[J];教学与管理;2004年36期

10 杨泽典;数形结合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琼伟;;以形助数——数形结合在三角函数中的运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2 逯建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3 吴小梅;;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A];2013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赵玉芳;;数形结合解题几种[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5 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费晓娟;;三垂线法求二面角[A];2012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教学设计主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江苏省滨海县北坍初级中学 戴子军;透视数形结合新考题[N];学知报;2010年

2 潮安县彩塘中学 李燕珠;运用数形结合 巧解数学问题[N];潮州日报;2008年

3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陈亚敏;“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N];江苏教育报;2013年

4 兰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张得生;如何培养数学兴趣[N];甘肃日报;2008年

5 陈金芳;在享受中体验数学课堂[N];伊犁日报(汉);2011年

6 五华县皇华中学 钟豪杰;浅谈提高初中生学数学的兴趣[N];山西青年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新兵;数形结合的解题研究:表征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巧文;数形结合的的心理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文龙;“数形结合”的认知心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梁嘉雯;初中学生数形结合认知机制及其发展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4 高尚凯;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现状调查及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国敬;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6 张启凤;“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皖娣;化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8 黎兴平;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玮;21天数形结合能力特训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冰楠;数形结合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484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e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