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对知识建构过程中“观点改进”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3:24

  本文关键词: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对知识建构过程中“观点改进”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建构 权威性资料 观点改进


【摘要】:在知识建构学习过程中,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对学习者观点改进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一方面帮助学习者了解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信息,促进其观点的生成;另一方面,权威性资料为学习者进行深入探究、不断论证以及理论建构提供可能。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权威性资料才能有效地促进新观点的产生?权威性资料的不同使用层次会对观点改进的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澄清这些问题,将有利于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知识建构基本原则,同时也可为知识建构教学实践提出相对应的基本策略。研究以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六年级2班一学期的知识建构课堂(科学课)为对象,研究期间课程分四个阶段开展: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知识储备;2)引发学生提出观点,探讨“对地球的了解”;3)深化研究问题,持续改进观点:4)总结反思,形成知识体系。笔者对各个阶段进行了跟踪观察,并搜集了学生记录的短文、完成的作品等。在研究的设计与方法上,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进而提出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层次:未同化、直接同化、表面同化、内隐的知识建构以及明显的知识建构;其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学生短文进行编码;接着,选定观点改进的分析维度:提出问题、更新观点、升华观点和整合观点;最后利用SPSS对编码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判断权威性资料与观点改进过程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知识建构初期,非建构性使用权威性资料更有利于提出多样、大量的问题,其原因在于越多留意权威性资料中与原有知识结构中相关的信息,产生认知冲突或联系的可能就越大,进而提出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随着研究的深入,越高层次的使用权威性资料,越能促进学生进行观点更新、升华、整合等深层次的知识建构活动,其原因在于知识建构是一个不断论证-推翻-再论证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权威、验证权威,才能更好理解知识,从而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最后,在探析了权威性资料与观点改进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条关于使用权威性资料的建议:1)把握引入时机,突破学习瓶颈,即抓两个关键期——问题提出时期和“学习倦怠”期;2)开展对话活动,促进建构理解,知识建构对话是深刻理解权威性资料、发展和深化建构活动的动力;3)鼓励质疑精神,创造生成性知识,知识建构中的权威性资料并不具备“权威”,而只是一种对问题或现象的解释,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和看法。
【关键词】:知识建构 权威性资料 观点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26
  •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9-12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缘由10-12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12-18
  • 1.2.1 对观点改进的研究12-17
  • 1.2.2 对权威性资料的研究17-18
  • 1.3 概念界定18-20
  • 1.3.1 权威性资料(Authoritative Sources)18-19
  • 1.3.2 观点改进(Idea-improving)19-20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20-21
  • 1.4.1 研究目标20
  • 1.4.2 研究内容20
  • 1.4.3 研究对象20-21
  • 1.4.4 研究过程与方法21
  • 1.5 课程开展概述21-26
  • 1.5.1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知识储备22-23
  • 1.5.2 第二阶段,引发学生提出观点,探讨“对地球的了解”23
  • 1.5.3 第三阶段,深化研究问题,持续改进观点23-24
  • 1.5.4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形成知识体系24-26
  • 第2章 构建权威性资料使用的内容分析体系26-34
  • 2.1 内容分析法26
  • 2.2 选取分析样本及分析单元26-27
  • 2.2.1 分析样本26
  • 2.2.2 分析单元26-27
  • 2.3 确定分析类目,制定编码系统27-30
  • 2.4 信度分析30-34
  • 2.4.1 内在信度31
  • 2.4.2 外在信度31-34
  • 第3章 数据收集与编码34-48
  • 3.1 “提出问题”阶段数据搜集与编码35-38
  • 3.1.1 数据搜集35-36
  • 3.1.2 内容编码36-38
  • 3.2 “更新观点”阶段数据搜集与编码38-41
  • 3.2.1 数据搜集39-40
  • 3.2.2 内容编码40-41
  • 3.3 “升华观点”阶段数据搜集与编码41-44
  • 3.3.1 数据搜集42-43
  • 3.3.2 内容编码43-44
  • 3.4 “整合观点”阶段数据搜集与编码44-48
  • 3.4.1 数据搜集45-46
  • 3.4.2 内容编码46-48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48-62
  • 4.1 “提出问题”阶段数据分析48-50
  • 4.1.1 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层次与问题提出量的相关性分析48-49
  • 4.1.2 结果与讨论49-50
  • 4.2 “更新观点”阶段数据分析50-52
  • 4.2.1 观点的增长率分析50
  • 4.2.2 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层次与观点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50-51
  • 4.2.3 结果与讨论51-52
  • 4.3 “升华观点”阶段数据分析52-54
  • 4.3.1 观点的融合性分析52-53
  • 4.3.2 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层次与观点融合性的相关性分析53-54
  • 4.3.3 结果与讨论54
  • 4.4 “整合观点”阶段数据分析54-57
  • 4.4.1 观点的深度等级分析55-56
  • 4.4.2 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层次与观点深度的相关性分析56-57
  • 4.4.3 结果与讨论57
  • 4.5 权威性资料的不同使用层次在观点改进过程中的变化趋势57-62
  • 4.5.1 权威性资料引用总量的变化58-59
  • 4.5.2 权威性资料各个使用层次的变化59-60
  • 4.5.3 结果与讨论60-62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62-67
  • 5.1 研究结论62-65
  • 5.1.1 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对观点改进的影响62-63
  • 5.1.2 使用权威性资料的策略与建议63-65
  • 5.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65-67
  • 5.2.1 研究不足65
  • 5.2.2 后续研究65-67
  • 附录A67-71
  • 参考文献71-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2 陈Z,;;知识建构:认知与技术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3 谢海波;;网络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4 张义兵;陈伯栋;Marlene Scardamalia;Carl Bereier;;从浅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5 马林;刘和海;;网络环境下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设计[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林铭;袁磊;;中小学生知识建构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教书育人;2009年S1期

7 安世遨;;儿童知识建构的对话路径[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年03期

8 丁家永;试析影响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三大因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袁维新;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10 马丁;让知识在对话中建构[J];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少丽;赵建华;;基于课堂的知识建构环境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2 容志贤;;一位建构主义的教师[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冯宇;全球视野下澳门学的知识建构与学术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河南科技学院 王慧君;科学探究:知识建构与科学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杨向荣;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N];文艺报;2010年

4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吴维俭;把握教学“四位” 打造“高效课堂”[N];学知报;2010年

5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 于春祥;预习“金点”[N];中国教师报;2011年

6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陆新;高中物理课堂引入教学叙事[N];学知报;2011年

7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任友群;教育教学改革要睁眼看世界[N];中国教育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明灼;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玲;“由教而学”阅读课堂中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李敏;虚拟学习社区成员互动的知识建构效果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3 林永;知识建构理论支撑下的协作学习活动支架设计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孙颖;不断行走的道路[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5 杜健芳;基于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批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周荣敏;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对知识建构过程中“观点改进”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赵怡;基于知识建构的在线异步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觅;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知识建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志娟;区域性在线教师培训的知识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惠;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39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539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4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