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与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与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师 课堂非言语行为 运用 提升策略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有声的言语行为固然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但是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纵观目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发现相关研究还非常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论证。所以,本课题以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运用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将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与挖掘,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以便改善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情况。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主要介绍观察量表的制定以及实施,并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非言语行为的七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根据调查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大方面分析其原因,发现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不足、教师的习惯问题、教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传统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其他相关原因主要包括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非言语行为自身的无意识性、学校在非言语行为方面对教师专业品质的忽视、教师工作及家庭状况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以及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模式对非言语行为的影响。第四部分针对小学数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能力的相应策略,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展开论述,即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非言语沟通能力,学校要重视非言语行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以期对培养小学数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 课堂非言语行为 运用 提升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第一章 引言12-24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2-13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14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14-15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15-22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4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24-45
- 第一节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的设计与实施24-29
- 一、研究目的24
- 二、研究对象24-25
- 三、研究内容25
- 四、小学数学教师非言语行为观察表的框架25-28
- 五、访谈设计28
- 六、研究实施与数据处理28-29
-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使用情况统计结果和分析29-38
- 一、象征性动作30-32
- 二、说明性动作32-33
- 三、表露性动作33-34
- 四、工具性动作34-35
- 五、适应性动作35-36
- 六、调节性动作36-37
- 七、距离性动作37-38
- 第三节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38-45
- 一、象征性动作运用方式传统且不规范38-40
- 二、说明性动作杂乱随意40-41
- 三、表露性动作缺乏平衡41-42
- 四、工具性动作与教学不同步42
- 五、适应性动作脱离实际情境42-43
- 六、调节性动作消极43
- 七、距离性动作适得其反43-45
- 第三章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5-54
- 第一节 教师自身原因45-50
- 一、教师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不足45-48
- 二、教师的习惯问题48
- 三、教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48-49
- 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传统49
- 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49-50
- 第二节 外部原因50-54
- 一、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50-51
- 二、非言语行为自身的无意识性51
- 三、学校在非言语行为方面对教师专业品质的忽视51-52
- 四、教师工作及家庭状况给教师带来的压力52-53
- 五、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模式对非言语行为的影响53-54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改进策略54-61
- 第一节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非言语沟通能力54-57
-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54
-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非言语行为运用的能力54-56
- 三、结合数学学科特征运用非言语行为56-57
- 第二节 学校要重视非言语行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57-61
- 一、完善师范教育机制57-58
- 二、加强继续教育中教师的培训项目58
- 三、制定教师非言语行为评价标准58-59
- 四、加强小学数学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的反思与交流59-60
- 五、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60-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67-70
- 后记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梅;非言语行为的标记作用与文化差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方岚;;非言语行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潘静玲;申慧颖;;文化与非言语行为(英文)[J];双语学习;2007年09期
4 于淮;;大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5 陈丽;;试论中日非言语行为的差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年02期
6 沈力军;;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年04期
7 邱文生;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及色彩上的差异[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8 晏红;;教养系列(之七) 非言语行为更能传递孩子的教养[J];家庭教育;2006年10期
9 李玉红;;如何最佳运用非言语行为[J];课外语文(教师适用);2012年08期
10 颜杰煌;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J];江西教育;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莉;张璐;;赛前非言语行为对运动表现评价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王美玲;;学会倾听[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3 蒋红晔;;非言语英语的教学[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陈倩;;Observational Oral English Classroom Studie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Students And Western Foreign Teachers[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丰城孺子学校 徐春国;情感在政治课中的作用[N];宜春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庄;唐五代禅宗非言语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慧;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可接受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郑蕾;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红娟;音乐教师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车一鸣;高中英语课堂互动中的教师因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5 戴蔚;非言语行为在交际中的语用分析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6 王明月;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宋惠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与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韩明霖;泰国汉语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翟燕;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淮;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8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59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