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张家口方言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7-08-23 19:16

  本文关键词:张家口方言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问题与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张家口方言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问题 对策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小学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方言的影响。方言的影响,给低年级识字教学带来很多难题。研究方言区的识字教学问题,有利于排除方言干扰,有效地组织语文教学,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张家口方言区的语言与普通话差异明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与词汇两方面:在读音方面,主要表现在声母中无卷舌声母“zh”、“ch”、“sh”,存在特殊的声母发音“V”、“”;韵母中前后鼻音易混淆,复韵母发音常发生变化,有特殊的“子”变韵现象;声调中有特殊的入声,且阴平阳平常发生混淆。在词汇方面,主要表现在特殊方言词、语气词与部分构词法三方面。在此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与对比研究法,发现在张家口方言的识字教学中,存在由卷舌声母“zh”、“ch”、“sh”误读、特殊声母“V”、“”误用、前后鼻音混淆、复韵母发音变化、特殊“子”变韵等原因引起的汉字误读现象,更有由特殊方言词、语气词与构词法引起的汉字误用现象。对张家口方言区识字教学的诸多问题,通过语音描写、对比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从汉字读音、词汇两方面整理了张家口方言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每个方面又分别从两个角度---课堂教学、课外辅助阐述相应对策。课堂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其次要注意运用音义正误对比、发音训练、总结拼合规律和语境梳理等方法解决识字教学中的问题;课外辅助性策略则需要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营造良好、规范的普通话使用环境,依照方言特点变革日常考试模式等。
【关键词】:张家口方言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8-9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9-10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0-12
  • (一)研究方言范围10
  • (二)研究的思路10-11
  • (三)研究的方法11-12
  • 第一章 张家口方言语音、词汇特点及该方言区小学低年级识字现状12-28
  • 一、张家口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12-25
  • (一)张家口方言的语音特点12-21
  • (二)张家口方言的词汇特点21-25
  • 二、张家口方言区小学低年级识字现状25-28
  • (一)教材现状25-26
  • (二)教学现状26-28
  • 第二章 张家口方言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读音问题与对策28-38
  • 一、张家口方言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汉字读音教学问题28-32
  • (一)声母误读引起的汉字误读问题28-29
  • (二)韵母误读引起的汉字误读问题29-31
  • (三)声调误读引起的汉字误读问题31-32
  • 二、张家口方言区小学低年级汉字读音教学对策32-38
  • (一)课堂读音教学对策32-36
  • (二)读音教学问题其他对策36-38
  • 第三章 张家口方言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词汇问题与对策38-42
  • 一、张家口方言词汇引起的识字教学问题38-39
  • (一)特殊方言词引起的汉字误用问题38
  • (二)方言语气词引起的汉字误用问题38-39
  • (三)特殊构词法引起汉字误用问题39
  • 二、张家口方言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词汇教学对策39-42
  • (一)课堂词汇教学对策39-40
  • (二)词汇教学问题其他对策40-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6-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承基;;在方言区教学姙音的几个UO楲[J];语文学习;1956年10期

2 谢荣娥;;论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的声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沙平;;论方言区师范教育中的语言训练[J];教育评论;1987年04期

4 杜若甫;袁义达;;中国姓氏的进化及不同方言区的姓氏频率[J];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5 田惠刚;汉语方言区划分概说[J];学术界;1993年03期

6 王静;王皓;;湘方言区视野下的母婴对话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38期

7 ,

本文编号:726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726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