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我国教师的艰难境遇及出路——基于师生关系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10 19:23

  本文关键词:我国教师的艰难境遇及出路——基于师生关系的视角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境遇 师生关系 教师地位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生和教师在校关系的重要维度,然而近些年来却出现许多不和谐现象,使教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遇:教师地位下降、形象贬损、尊严扫地以及权益遭受侵害等。这就需要做到:建构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关系向"我们"式的伙伴相长关系转变;保卫教育公共性,回归其育人取向,避免消费主义对师生关系的侵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师生责权,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给予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避免过度抬高或贬低教师形象。
[Abstract]: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school.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disharmonious phenomena, which make teachers fall into an unprecedented embarrassing situati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 decline, image derog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community" of learning an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our" partnership; To protect the publicity of education, to return to its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and to avoid the erosion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y consumerism; Perfec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nsur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eachers; To give teachers a reasonable role to expect, to avoid excessive elevation or devaluing the image of teachers.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教师文化的民族性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师生关系是一种大量存在的教育现实,是学校关系的重要维度,“各种自我都只能存在于它们与其他自我的明确的关系之中”〔1〕。师生关系存在于教师和学生日常的交往互动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德胜;;“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杨淑萍;;消费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从辉;;网络文本逻辑与城市想象——以70后、80后作家的城市书写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薛春;;广义大众传媒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浅析大众媒体缔造下的现代消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4 张莉莉;;试论《白噪音》的拟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秦朝翔;;大众媒体——现代神话的创造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李晓彩;王萌;;身体写作:女权主义的重建与消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徐芳琳;;符号学视角下中国房地产广告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范玲;;从广告谈媒介文化对当代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李杏华;;中国的设计之路任重而道远——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陈东阳;;迷茫与觉醒——解读施叔青《窑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4 陈莹;;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许斗斗;;时尚消费的社会力量[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蓉蓉;;社会转型时期福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研究——以泉州晋江官前社区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杨俊一;;改革开放30年社会建设从“两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经验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李壮志;农民工题材影视中的底层表述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9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赖文清;苏区艺术之我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昕;消费文化:鲍德里亚如是说[J];读书;1999年08期

2 明庆华,程斯辉;论作为“人”的教师[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1期

3 王攀峰;;“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俊三,谢丽玲;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2 李敏,姚本先;师生关系的游戏说[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3 易朝晖,郑中兵;从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6期

4 漆玲玲;平等、对话、理解:从哲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鲁宁;“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张慧蕾;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03期

7 马荣秀;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年Z4期

8 吴寿松;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9 汪t/琪;谈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10 谢利平;试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红;;浅析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方露;;谈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和合师生关系[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巨星;;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年

4 延晓华;;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中国名校卷(陕西卷)[C];2013年

5 李文;李婧;;新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刘锋;郑钢;赖建维;;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自尊影响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梅;王立涛;;论师生关系与教育效果[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周学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10 柳郡郡;江光荣;;教师成人依恋、关系预期与师生互动风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永忠 王泽新;新型师生关系浅析[N];科技日报;2002年

2 刘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管见[N];甘肃日报;2006年

3 谢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N];广西日报;2006年

4 周振堂;树立平等师生关系理念[N];吉林日报;2007年

5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6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宪俊;让网络成为师生关系润滑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容霞;从两起教师受害案反思师生关系的冷漠[N];东方早报;2008年

8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9 李建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N];长治日报;2010年

10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伟;师生关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俊霞;关怀理论视野中的师生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晓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鲍聪;共生性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阐述[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霄;生态学视野下师生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敏学;传播技术发展对师生关系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李雪梅;师生关系:以现代和谐理论为视角的探究和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建慧;多元共存:文化视野下师生关系的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6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06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a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