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校教育中的再生产漩涡——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22:27

  本文关键词:学校教育中的再生产漩涡——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 出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农民工子女 教育 再生产 行动者 漩涡


【摘要】:学校教育中存在许多再生产漩涡,使踏入其中的农民工子女具有三"低"特征:低学习能力、低教育期望、低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存在复制父辈人生轨迹的风险。漩涡背后蕴含着对阶层再生产的深层认识:一方面,学校教育是阶层再生产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环,既受到已有结构的影响,又有自身的运作逻辑;另一方面,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是经由行动者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理解并最终作用于行为来实现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的互动较量中。
[Abstract]:There are many reproduction whirlpools in school education, which makes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three "low" characteristics: low learning ability, low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low competitiveness of labor market. There is the risk of copying the life track of the parents. Behind the whirlpool there i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um reproduction: on the one hand, school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in the social stratum reproduction chain,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existing structure. It also has its own operational logic;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factors is realized by the ac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ir final role in behavior,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interactive contest among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海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SH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SH01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3JZD024)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受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影响,我国升学路径有重点与非重点,职业教育和普通学术教育之分,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资源、生源及师资方面差距甚远[1]。缺乏足够家庭资本、个人资本的农民工子女,更可能得到非重点、职业教育的教育机会,这对其毕业后的地位获得有重大影响[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熊春文;史晓晰;王毅;;“义”的双重体验——农民工子弟的群体文化及其社会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2 史秋霞;;互动机制下的教育与社会分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吕鹏;;生产底层与底层的再生产——从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谈起[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4 王威海;顾源;;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J];社会学研究;2012年04期

5 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史秋霞;;城市公办学校教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认知与困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8 刘唐宇;罗丹;;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原因及政策建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刘红军;沈玮玮;;中西视野下的荀子“礼法”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江泓;;电视新闻短评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6 朱霆;;福柯权力空间理论的建筑学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刘和海;马水红;张新明;;教育技术学的本土化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文东茅;闫凤桥;鲍威;;首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报告[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晶晶;;择校:促进还是抑制教育公平?[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龚春明;;反思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归因研究的方法取向[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安晓敏;;我国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的实证分析[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伟;从我国城乡差异看音乐教育公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一蕾;关于在义务教育中实施市级统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玉桂;转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刘震;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亮;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及其社会经济效应[J];当代财经;1994年09期

2 彭希哲;赵德余;郭秀云;;户籍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4 江立华;鲁小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董泽芳,沈百福;试析农村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6 徐永新;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7 马西恒;关于中国入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分析[J];江海学刊;1996年01期

8 罗俊峰;李燕;;流动儿童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9 曾守锤;;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研究[J];教育导刊;2008年07期

10 董泽芳 ,沈百福 ,王永飞;初中学生家长教育分流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199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智;家庭背景与教育机会分配[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洁,冯国文;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2 罗立群;略论学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唐凯欣,金红梅;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J];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王秀兰;学校教育要以生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马昌秀;浅谈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02年S1期

6 马立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抓起[J];党政论坛;2002年03期

7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8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9 尹晋英;略谈档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2年27期

10 王俏华;对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重新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吴小辉;魏琳琳;;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杨继生;;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强;;学困生与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张鹤;;博物馆如何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摘要)[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9 廖永铭;叶永恩;;浅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联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黄雪梅;学校教育创新活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郭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6 记者 刘子烨;学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轻“汉”了[N];联合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颖;学校教育:多元冲击,坚守前行[N];福建日报;2013年

8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9 记者 苏天瑞 通讯员 吴瑾玉;全市关工委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在虞城县召开[N];商丘日报;2009年

10 赵泰文;督促指导学校教育关工委工作[N];毕节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李亚娟;学校教育负担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谭龙;儿童虚伪与学校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朱云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之父—约翰·霍尔特家庭学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3年

9 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沙莉莉;T村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变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7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07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c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