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失衡发展之痛与平衡发展的社会建构
本文关键词: 现代人 失衡发展 平衡发展 社会建构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失衡发展是现代人不堪承受之痛。从学校教育开始,智力发展与道德发展失衡即已开始。成功追求与规则持守失衡成为个体发展中的长久之痛。伴随西方自由理念输入和对西方自由的片面理解,自由意识高涨,责任意识退守,自由意识与责任意识出现失衡。现代人失衡发展与学校教育中浅层次展示道德标准、轻视道德认知有着直接关系,也与泛化付出概念、避讳收益教育以及过分紧张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嬉戏非制度化的日常生活有关。这需要以法律为约束进行秩序教育,平衡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以公德为底线进行德行教育,平衡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以私德为关注进行全人教育,平衡工作领域与生活领域。
[Abstract]: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s the pain that modern people can't bear. It begins with school education. The imbalanc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development has already begun. The imbalance of successful pursuit and rule keeping has become a lasting pain i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ith the input of western freedom concept and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freedom, the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is on the ris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mbalan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perficial display of moral standards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contempt of moral cognition, but also to the concept of generalized pay. Taboo income education and excessive tens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work, play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daily life, which needs to take the law as a constraint to carry out order education and balance the interests among the multiple interest subjects; Take public morality as the bottom line to carry on the moral education, balance the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 morality, balance the work and life field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0-012
【正文快照】: 秦玉友|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24)。中国教育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之中,由于观念转型、社会转型与制度变革的非同步性,无论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单位工作领域,还是在非制度化的社会与生活领域,现代人都面临失衡发展的困境与危机。失衡发展之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弗朗西斯科·德利奇;陈源;;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2 刘春;试论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3 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01期
4 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7年02期
5 大卫·布鲁尔;郑玮;蔡仲;;社会建构拒斥科学吗——三万英尺上空的相对主义[J];江海学刊;2007年05期
6 肖峰;;社会建构:从知识观到世界观[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7 马俊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及其当代意义[J];唯实;2011年11期
8 庄友刚;;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抉择——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李程伟;;中国社会管理创新路向思考:基于社会建构的思维方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4期
10 孙明哲;;生活世界: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J];学习与实践;201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天津师范大学 韩志明;敬业精神的社会建构[N];光明日报;2013年
2 于海波 王颖;科学文化的时代解读[N];吉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修良;公共行政的生长[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晓琳;中国女性身体建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郑小虎;仪式:象征符号与社会建构的探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陈s,
本文编号:1467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6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