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转型期教育政策执行偏离探析:制度分析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28 01:20

  本文关键词: 转型期 教育政策执行 偏离 制度分析 出处:《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政策执行偏离不仅是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一个"侧影",而且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教育领域的一个"特征"。究其原因,制度是影响和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离诸因素之中具有关键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探讨制度对教育政策执行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制度分析这一新范式引入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研究中,并把以"刚性强制"为特征的正式制度和以"柔性规范"为特征的非正式制度相结合,深刻揭示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制度原因,进而为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离和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deviation is not only a "silhouett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educational field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f our country. Institution is one of the key and deep-seate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nd cause the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This new paradigm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deviation, and the forma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rigid coercion" is 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 characterized by "flexible norms". It deeply reveals the institutional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the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ctifying the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alizing educational fairness.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期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研究”(12YJC880142)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地方特色高校战略管理研究”(KT2011469)
【分类号】:G520
【正文快照】: 社会转型期的制度环境与教育政策执行偏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制度由此成为影响和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离诸因素之中具有关键性和深层次的因素,制度环境的自身缺陷则成为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根本原因。一、制度嵌入: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重新审视制度作为一种古已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高金岭;关于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道格拉斯·C·诺斯,李飞;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06期

3 卢现祥;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4 胡春梅;;制度分析方法与教育政策执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9期

5 邓旭;;制度规约下的我国教育政策执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6 丁煌;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阻滞及其防治对策的制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2年01期

7 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05期

8 吴小建;王家峰;;政策执行的制度背景:规则嵌入与激励相容[J];学术界;2011年12期

9 胡宁生;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涛,陈昌文,陈运,黄乐;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资本困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4 潘艳红;;论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侯作前;周鲁耀;王伟;;地方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法分析——兼论地方的经济调控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汤家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张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活动“低信任”违约现象的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杨卫军,韦苇;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周加来;朱芬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博弈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杨善发;;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宋妍;晏鹰;;社区共享资源自发供给的异质性效应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张震;;民有金融、民间财团和社区银行——基于浙江温州、台州案例的比较制度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5 钱忠好;冀县卿;刘芳;;外部利润、同意一致性与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创新——昆山富民合作社制度创新的理论解析[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6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7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朱宪辰;章平;;业主自治的可能性:基于复制动态的合作均衡条件[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何嗣江;陈晔;;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冲突与协调:以金融衍生工具演进为例[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志华;茅丽华;;转型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章于芳;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赵宏霞;B2C环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8 徐连章;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园园;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s,

本文编号:1469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69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4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