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接纳: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
本文选题:农民工进城子女 + 社会融合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23期
【摘要】:农民工进城子女在城市社会的心理融合包括社会认同和社会接纳两个方面。农民工进城子女在城市社会认同和被城市社会接纳的过程中因自身的群体身份而产生社会身份威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挖掘、培养农民工进城子女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社会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各类社会资源,为农民工进城子女在城市的社会融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帮助;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制度融合,为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urban society includes two aspects: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accepta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social identity and acceptance by urban society,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cities have a threat of social identity due to their own group statu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should dig out, cultivate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improve their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for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obilize all kinds of social resources.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cities; to increas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forces, to provide help for migrant workers' families;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school education; Further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to create a fair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cities.
【作者单位】: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科联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重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心理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4lslktzdian-2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唐琼一;;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6期
2 巩在暖;刘永功;;农村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16期
4 黄匡时;;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理论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5 黄兆信;潘旦;万荣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内涵及实施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8期
6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年05期
7 赵霞;;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研究报告[J];上海少先队研究;2013年02期
8 方文;;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9 白文飞;徐玲;;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文;;政治体中的信徒——公民困境:群体资格路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探源——基于杭州等地的调查[J];城市问题;2011年12期
3 丁琴海;;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徐建清;;阶层化与城市老年人体育参与[J];福建体育科技;2012年04期
5 宋国恺;王起;;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6 刘云生;;农村土地征收中政府的角色错位与法律的畏缩[J];晟典律师评论;2012年00期
7 李庆;;城市外籍人口管理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观察;2013年03期
8 叶一舵;熊猛;;团体归属感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单海燕;张薇薇;;基于心理视角的员工网络对企业转型决策的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2013年07期
10 罗竖元;李浩;;流动时间与居住空间: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时空制约——基于厦门市、长沙市与贵阳市的实证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德雷;;期望状态与地位等级秩序的维持[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赵德雷;;建筑装饰业农民工底层地位的“合法性”[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3 井世洁;杨宜音;;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阶层及区域特征[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4 陆自荣;徐金燕;;社区融合测量的去经济维度?——兼析“整合”与“融合”的概念功能[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田明;;地方化因素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兼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城市差异[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6 冯斌;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许世存;吉林省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庄曦;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林晓兰;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建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戴吉;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静;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丹丹;城市新移民子女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婷;城市中农村流动青少年的情感社会化状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茆怡娟;初中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红莹;宗教世俗化与市场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柯凌云;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看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平等性[D];广西大学;2011年
8 赵旭芬;北京市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校园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易臻真;“凤凰男”的社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美玲;微观系统视角下城市新移民子女身份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济;;生活方式与社会融入关系的社会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徐祖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及其破解[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3 邵彩玲;张洪杰;;农民工的“三种资本”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1年06期
4 覃国慈;;关于农民工与城里人的隔阂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5 李红婷;;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6 魏立华;阎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J];管理世界;2005年08期
7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8 申振东;乔姗姗;方苏;朱汶龙;;进城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孙名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述评[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0 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帆;;教育评价的建构主义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年03期
2 马凤龙;李颖;;学习兴趣的心理建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童慧敏;;老子伦理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杨柳艳;蔡笑岳;;论公众教育观念及其心理建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王德芳;;内地就学藏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心理特点及对策探讨——从心理建构的角度看藏族大学生学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周含华;;论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7 朱柳青;;继续教育培训中教师队伍的心理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04期
8 张香玲;段落教学与学生心理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10期
9 陈胜英;;历史教学应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建构[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1999年06期
10 塞林;;“自我悲情化”的天地很小[J];中学生天地(A版);201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匡时;;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理论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阚宝朋;基于“心理建构”的网络三维虚拟实验监控评价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建林;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55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95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