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视野下高校教学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20:18
本文关键词:协同学视野下高校教学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历经了飞速的发展时期后,高校的教育体制、日常的运营模式以及整体的招生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学建筑是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必要媒介,而空间又是建筑的主导,因此在教学空间设计时应追随建筑使用者的功能需要和活动规律。由于新时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不同时期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准则、情感表达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空间成为了高校教学的核心场所。高校教学建筑具有独特意义与功能,不仅蕴含了时代的特征,还包含了丰富的精神与文化意义,而新时代的教学空间,不仅是保证高校教学基本要求的物质承载者,更是提高校园文化的精神承载者。本文从协同学视野出发,对当代高校教学空间进行复合化设计研究,既是对高校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也为这些教学空间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同时更是实现校园空间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校教学空间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为基础,运用协同学原理与空间复合化手法,以大量的国内外高校教学建筑空间具体实践成果为依据,对高校复合化教学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三种高校教学空间复合化发展方向,即形态聚集的复合空间的整合、情感共鸣的复合空间的开放以及技术影响的复合空间的嬗变;最后就如何对高校教学空间进行复合化设计研究提出可行的指导性建议,归纳总结了四种教学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即教学空间复合化认知策略、复合化观念策略、复合化创作策略以及复合化生成策略,为以后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建筑 教学空间 协同学 空间复合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4;TU24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城市发展与高校发展11
- 1.1.2 传统教学空间的缺陷11-12
- 1.2 既往研究12-15
- 1.2.1 国内相关学术研究12-14
- 1.2.2 国外相关学术研究14-15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理论15-17
- 1.3.1 研究对象15
- 1.3.2 理论基础15-17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8
- 1.4.1 研究目的17
- 1.4.2 研究意义17-18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18-21
- 1.5.1 研究方法18-20
- 1.5.2 研究框架20-21
- 2. 高校教学空间的发展与空间形式研究21-35
- 2.1 高校教学空间的历时性更迭21-27
- 2.1.1 教学空间的解析21-22
- 2.1.2 高校教学空间的发展概述22-26
- 2.1.3 教学空间的特性26-27
- 2.2 高校教学空间复合化设计影响因素27-32
- 2.2.1 教学思想的熏陶27-28
- 2.2.2 教学模式的延伸28-30
- 2.2.3 教学方法的关联30-31
- 2.2.4 教学手段的映射31-32
- 2.3 高校教学空间复合化设计组织形态32-34
- 2.3.1 线性形式32-33
- 2.3.2 点状形式33
- 2.3.3 围合形式33-34
- 2.3.4 网格形式34
- 2.3.5 竖向形式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3. 协同学体系内教学空间复合化生成途径35-58
- 3.1 协同学系统理论35-41
- 3.1.1 协同学的由来35-36
- 3.1.2 协同的概念与内涵36-38
- 3.1.3 协同学对建筑发展的贡献38-39
- 3.1.4 其他理论的补充与修正39-41
- 3.2 高校教学空间协同发展模式的导入41-49
- 3.2.1 教学空间协同发展的统筹模式42-44
- 3.2.2 教学空间协同发展的整合模式44-47
- 3.2.3 教学空间协同发展的重构模式47-49
- 3.3 高校教学空间协同发展途径49-57
- 3.3.1 教学空间的解构与重构51-53
- 3.3.2 教学空间的延续与生长53-55
- 3.3.3 教学空间的架构与重生55-57
- 3.4 本章小结57-58
- 4. 高校复合化教学空间发展趋势58-82
- 4.1 形态聚集的复合空间的整合58-65
- 4.1.1 聚集化的形态58
- 4.1.2 整合的空间58-59
- 4.1.3 案例分析59-65
- 4.2 情感共鸣复的合空间的开放65-73
- 4.2.1 引发共鸣的情感65-66
- 4.2.2 开放的空间66-67
- 4.2.3 案例分析67-73
- 4.3 技术影响的复合空间的嬗变73-81
- 4.3.1 信息技术的影响73-74
- 4.3.2 嬗变的空间74-75
- 4.3.3 案例分析75-81
- 4.4 本章小结81-82
- 5. 高校教学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82-104
- 5.1 教学空间复合化的创作策略82-87
- 5.1.1 建筑场域与空间设计82-84
- 5.1.2 复合化创作策略84-87
- 5.2 教学空间复合化的认知策略87-91
- 5.2.1 地域与文化87-89
- 5.2.2 历史与传承89-90
- 5.2.3 经济与技术90-91
- 5.3 教学空间复合化的观念策略91-97
- 5.3.1 模糊化协同多元化91-93
- 5.3.2 事件性协同情境性93-95
- 5.3.3 动性协同可变性95-97
- 5.4 教学空间复合化的生成策略97-103
- 5.4.1 行为的需求97-98
- 5.4.2 形式的探索98-99
- 5.4.3 尺度的重构99-100
- 5.4.4 界定的重塑100-101
- 5.4.5 序列的重组101-103
- 5.5 本章小结103-104
- 6 结语104-108
- 6.1 研究总结104-105
- 6.2 研究展望——教学空间设计的数字化与生态化105-108
- 附录A (近年我国高校教学空间建设案例综述)108-115
- 附录B (学生对教学空间使用行为调研)115-131
- 参考文献131-135
- 图片索引135-142
- 表格索引142-1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44-145
- 致谢145-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永和;;“山”“村”新解——吉首大学综合科研教学楼及黄永玉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09年12期
2 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J];规划师;2003年09期
3 张晓东;张娟;张伟一;;山地校园轴线的空间营造研究——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建筑;2012年06期
4 崔a7;周旭梁;;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生组团[J];城市环境设计;2012年Z2期
5 肖咏梅;空间之幻化与光影之舞动:天津财经大学东校区的现代设计[J];建筑创作;2004年08期
6 魏春雨;许昊皓;卢健松;;异质同构——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J];建筑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露莹;论当代建筑空间的动态性[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协同学视野下高校教学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8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