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后校本”时期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22-01-21 13:39
  "后校本"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散在化及师资配置"非学科"化的叠加,致使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僵化状态加剧,教学效果弱化,发展无力。打破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僵局,应在教育内容上聚焦于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根亲文化",在师资配置上摒弃"临时编队",坚持教师专设。基于"根亲文化"的课程内容整合以价值融通为核心观照,以现实遗存为内涵坐标。选任与赋权,输出与增"负",社会综合实践是专师培养的有效路径。 

【文章来源】:教学与管理. 201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后校本”视域下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分析
    1“.散”: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散在化状态普遍存在
        (1) 非课程主体对象的散在化
        (2) 非课程理性自觉的散在化
    2.“僵”: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僵化状态普遍存在
    3.“非”: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非学科化”现象普遍存在
二、基于“根亲文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整合
    1.“根亲文化”:盘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入口
    2. 价值通融:整合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核心观照
    3.“近而实, 微而具”:基于现实遗存的课程内涵建设
三、教师专设:策动传统文化教育绿色发展的内源力
    1. 选任与赋权
        (1) 教师专设是师资配置的先题条件
        (2) 减负与赋权是师资专任的双重优遇
    2. 输出与增“负”
    3. 社会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师个人课程:内涵、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 袁强.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2]价值认取:校本课程走出实践困境的逻辑起点[J]. 张晓慧.  许昌学院学报. 2015(06)



本文编号:3600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600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