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时局的改变,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国家、政府、社会宣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另一方面,城市化、商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出现文化断层现象,传统文化被大众所漠视,成为极少专家的“分内之事”。而小学生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宣扬传统文化的主要对象,国家、教育部门已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纲要促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研究对促进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感受、意识、传承以及扩展移动学习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共同解决“移动学习与传统文化移动学习的内涵是什么”、“传统文化移动学习模式和教学实践策略是什么”、“移动学习如何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评价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成效”。在理论探索部分,首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概括与分析,掌握现实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局限。并对相关政策与纲要进行解读,明确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随后,对多角度移动学习内涵进行解读,确定本研究移动学习研究取向。接着,结合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活动理论与移动学习模式,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以及教学的实践策略。另外,在访谈基础上,确定本研究实践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在实践探索部分,根据T校校本课程中“锡剧”一节内容,以ipad为载体,设计制作移动学习资源,通过主题与探究问题的讨论、概念探索、情境学习、数据收集、交流分享以及多元评价的过程改变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感知。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不同组前、后测设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最后,收集到的资料有锡剧知识测验、前后锡剧学习态度量表、移动设备融入锡剧学习意见调查表、教师意见表。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配对检验等,得出的研究结果主要有:1.融入移动学习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锡剧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态度,促进学生锡剧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2.融入移动学习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习锡剧知识的习得与掌握;3.学生通过移动学习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体会移动设备的作用,认可其辅助学习;4.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能够让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教学;5.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和教学实践策略是有效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移动学习 锡剧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21;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6
- 1.1 研究缘起9-13
- 1.1.1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社会背景9-10
- 1.1.2 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驱使与实际局限10-11
- 1.1.3 移动学习的教育应用潮流11-13
- 1.2 研究综述13-22
- 1.2.1 移动学习的研究综述13-19
- 1.2.2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现状19-21
- 1.2.3 问题分析21-22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22-24
- 1.3.1 研究内容22-23
- 1.3.2 研究意义23-24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24-26
- 1.4.1 研究方法24
- 1.4.2 研究过程24-26
- 第二章 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研究理论探索26-43
- 2.1 内涵界定26-28
- 2.1.1 移动学习内涵界定26-27
- 2.1.2 传统文化移动学习的界定27-28
- 2.2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载体28-30
- 2.2.1 融入既有课程28-29
- 2.2.2 增设科目29
- 2.2.3 开发校本课程29-30
- 2.3 移动学习相关指导理论30-32
- 2.3.1 移动学习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30-31
- 2.3.2 移动学习与活动理论31-32
- 2.4 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32-38
- 2.4.1 移动学习模式32-34
- 2.4.2 黄国祯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34
- 2.4.3 Krajcik探究学习模型34-35
- 2.4.4 本研究移动学习模式——探究型混合移动学习模式35-38
- 2.5 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实践策略38-43
- 2.5.1 规划内容完整、知识模块化课程内容38-39
- 2.5.2 优化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成效的学习活动过程39-41
- 2.5.3 新形式、多视角评价学习效果41-43
- 第三章 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设计——以锡剧为例43-61
- 3.1 主题课程内容与安排43-46
- 3.1.1 现行“锡剧”校本课程43-44
- 3.1.2 主题课程的教学目标44-45
- 3.1.3 主题课程的教学内容45-46
- 3.2 学习环境的构建46-48
- 3.2.1 室内学习环境47
- 3.2.2 锡剧博物馆学习环境47-48
- 3.3 “太湖一枝梅”设计与制作48-52
- 3.3.1 结构设计48-49
- 3.3.2 界面设计49
- 3.3.3 原型实现49-50
- 3.3.4 素材准备50
- 3.3.5 制作与测试50-52
- 3.4 其他资源的设计与制作52-55
- 3.4.1“锡剧”与“锡剧学习活动”52-53
- 3.4.2 锡剧动画53-54
- 3.4.3 多媒体教学课件54-55
- 3.5 探究型混合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55-61
- 3.5.1 主题与探究问题的讨论55-56
- 3.5.2 概念探索56
- 3.5.3 情境学习与数据收集56-59
- 3.5.4 交流分享与多元评价59-61
- 第四章 以锡剧为例的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61-81
- 4.1 锡剧教学实验的前期准备61-68
- 4.1.1 教学实验思路61-62
- 4.1.2 教学实验对象62
- 4.1.3 教学实验假设62-63
- 4.1.4 教学实验工具63-68
- 4.2 锡剧教学实验的实施68-71
- 4.2.1 实验组的教学实施68
- 4.2.2 控制组的教学实施68-70
- 4.2.3 教学实验体会70-71
- 4.3 锡剧教学实验的结果与分析71-79
- 4.3.1 锡剧学习态度的分析71-74
- 4.3.2 锡剧知识测验的分析74-77
- 4.3.3 移动设备融入锡剧学习的看法77-78
- 4.3.4 教师意见表的反馈78-79
- 4.4 锡剧教学实验的总结79-81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81-84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81-82
- 5.2 思考与建议82-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9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9-90
- 附录:本论文相关研究工具90-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詹青龙;;活动理论视域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4 熊正德;郭荣凤;;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9期
5 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6 胡虹丽;;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模式与原则[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7期
7 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培军;;利用校本课程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9 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10 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铁道 白晓晶;[N];中国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庚明;支持情境认知的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面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9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