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下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的知识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传播方式与管理方式同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和学习悄然发生了改变,如今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知识信息丰富多彩,师生互动畅通自如。知识社会的到来,如何使学习者为此做好准备,是二十一世纪教育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每一个关心教育工作的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使用认知工具使学习者能高效的进行认知加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在帮助学习者感知、加工、记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起作用,还能丰富或者重新构件认知结构,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其具备的拓展学习者的思维、延伸认知、支持知识建构的优势,为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认知工具的种类繁多,本研究取了概念图工具,它不仅是认知工具中代表性的一种,同时因为其自身的特性在中学得到了应用,受到了中学师生的欢迎。本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有利条件,将概念图技术应用于协作学习过程中,重点研究在该过程中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为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提供具备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理论梳理、现状调研、准实验研究和评价分析。对国内外文献和研究的介绍和分析基础上,界定了信息化环境、协作知识建构和概念图的概念和阐述了有关理论,基于对信息化环境下中学协作知识建构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引入了元认知工具之一——概念图,深刻探讨了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理论模型,之后在南昌进贤四中进行了验证性研究,通过前后测数据结果分析以及其它定性分析方法,得出了概念图的应用效果。 研究表明:概念图工具能够很好的支持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各个过程,促进了协作知识建构水平的提升。长期的使用能够使学生达成有意义学习,能促进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并最终促进学习者知识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的养成。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协作知识建构 概念图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05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知识时代的教育9
- 1.1.2 教育理念的更新——协作知识建构9-10
- 1.2 问题的提出10
- 1.3 研究意义10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10-11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2
- 1.6 论文结构12-13
- 第2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13-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13-16
- 2.1.1 信息化环境13
- 2.1.2 协作知识建构13-14
- 2.1.3 概念图14-16
- 2.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6-20
- 2.2.1 网络协作知识建构研究现状16-18
- 2.2.2 概念图应用的研究现状18-20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0-23
- 2.3.1 社会建构理论20-21
- 2.3.2 分布式认知理论21
- 2.3.3 有意义学习理论21-22
- 2.3.4 最近发展区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信息化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开展情况调研24-34
- 3.1 调查情况说明24-25
- 3.1.1 调查意义与目标24
- 3.1.2 调查时间与方法24
- 3.1.3 调查内容24-25
- 3.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25-33
- 3.2.1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25-31
- 3.2.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31-33
- 3.2.3 问题思考33
- 3.3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信息化环境下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模式构建34-47
- 4.1 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内在机理34-38
- 4.1.1 信息化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典型过程34-35
- 4.1.2. 基于概念图的协作知识建构机制35-38
- 4.2 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理论模型38-45
- 4.2.1 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39-41
- 4.2.2 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支架策略41-45
- 4.3 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45-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5章 信息化环境下概念图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实验47-65
- 5.1 协作知识建构辅助平台搭建47-52
- 5.2 实验方案设计52-54
- 5.2.1 实验目的52
- 5.2.2 实验对象52-53
- 5.2.3 实验方法53-54
- 5.2.4 实验环境54
- 5.2.5 实验教学内容54
- 5.3 实施过程54-59
- 5.4 实验结果分析59-63
- 5.4.1 评价量表结果分析59-61
- 5.4.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61-62
- 5.4.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62-63
- 5.5 小结与反思63-64
- 5.5.1 结论63
- 5.5.2 反思63-64
- 5.6 本章小结64-6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6.1 研究总结与贡献65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75
- 附录一70-72
- 附录二72-74
- 附录三74-75
- 致谢75-77
-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玉洁;;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2 王海彬;;浅谈高中生物概念图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9期
3 吕鑫;;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5期
4 沈国锋;;概念图在小学英语复习课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1年23期
5 顾振伟;;运用概念图,辅助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期
6 任锐;;概念图在大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7 王小明;;运用概念图,提高生物复习效果[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8 王洪军;;编辑知识建构与专业发展中的行动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9 刘正娟;;概念图在“电解质溶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1年07期
10 赵静;;生物教学中的概念图理论[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秀妹;王民;;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梁永锋;;概念图的制作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邓旭;;概念图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A];2005'海峡两岸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丽萍;;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姚佳琴;王太昌;;概念图及其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耀忠;;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引入概念图策略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陈列尊;;复杂认知模型与教学设计[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张丽;辛自强;;数字分解组合任务中知识建构的微观发生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辛自强;张丽;;表征重述对知识微观建构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曾筝;张爱芹;伍新春;;用概念图促进和评估中学生生物概念的转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电教站 封士将 广州市骏景中学 容梅;有效整合的应用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广东省广州华南师大附小 王继华;概念图对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作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3 上海中医药大学 徐平;概念图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姚咏梅;让理性的光芒照亮阅读与创作的路[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整理者 王昌忠;厘清文学性的概念[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余虹 马元龙;意识形态·知识·底层[N];文艺报;2007年
7 GAVIN WALKER;《黑客帝国3》中“APU战士”的制作[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8 章晓岚 章晓岗;设计师的素质培养[N];美术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于丽珊;携手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河南科技学院 王慧君;科学探究:知识建构与科学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蕾;概念结构及其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3 盛迪韵;中学英语职前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段建勇;多词表达抽取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王立君;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佑镁;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熠;面向信息检索的文本内容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孙鑫;“注意”在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二语写作过程中作用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江开忠;上下文感知的Web搜索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信息化环境下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鲍贤清;概念图在课堂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何春艳;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丽霞;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朱亚莉;促进“反思”的概念构图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莉;概念图在护理病例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思雨;高中化学概念图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文霞;初三生物复习课上概念图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冬梅;中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估中的概念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任锐;基于概念图的学习支架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9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0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