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研究
本文关键词:初中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研究
【摘要】: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交往对人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有着重要作用。进城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首先面临的就是社会融合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交往问题。而初中阶段作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社会交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本文试图从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借鉴符号、自我、角色等理论范畴,透视其社会交往问题。本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陈述分析和研究设计。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就交往、社会交往、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就研究假设、研究框架和方法做了陈述。第二部分是具体陈述社会交往的相关理论和符号、自我等基本范畴。第三部分整理和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调查资料。根据初级群体理论,农民工子女的初级群体主要是家庭、学校、班级及社区等。结合访谈资料发现,农民工子女与父母交往频率较低,意义沟通受限;与教师交往形式单一,角色扮演不当;与同伴交往深度不够,自我发展受阻;与邻里交往范围狭小,角色内涵不丰。第四部分着重分析造成其社会交往问题的原因。根据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结构和社会支持网络,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具体包括个人的性别、年龄、来城时间、家庭的主客观因素、学校中教师和同伴、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城市居民对其的态度。第五部分通过反思提出消解其问题的教育建议,总结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同时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路径。
【关键词】:交往 社会交往 进城农民工子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导论9-23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9-12
- 1. 缘起9-10
- 2. 本题意义10-12
- (二) 相关研究综述12-16
- 1. 人口流动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2-13
- 2.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13-16
- (三) 相关概念范畴界定16-19
- 1. 交往16-18
- 2. 社会交往18
- 3. 进城农民工子女18-19
- (四) 研究假设、框架与方法19-23
- 1. 研究假设19-20
- 2. 研究框架20
- 3. 研究方法20-23
- 一、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研究的理论基础23-29
- (一)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23-25
- 1. 社会角色理论23
- 2. 符号互动理论23-25
- (二) 社会互动分析的基本范畴25-29
- 1. 符号25-26
- 2. 自我26-27
- 3. 身份与角色27-29
- 二、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现状分析29-46
- (一) 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呈现29-31
- (二)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交往的比较研究31-38
- 1.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往状况比较31-32
- 2.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类型32-38
- (三) 农民工子女与初级群体交往的总体状况38-46
- 1. 与父母交往频率较低,意义沟通受限39-40
- 2. 与教师交往形式单一,,角色扮演不当40-42
- 3. 与同伴交往深度不够,自我发展受阻42-44
- 4. 与邻里交往范围狭小,角色内涵不丰44-46
- 三、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探析46-66
- (一) 自身的相关影响因素47-54
- 1. 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性别差异48-49
- 2. 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年龄特征49-51
- 3. 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时间因素51-54
- (二) 家庭的相关影响因素54-58
- 1. 家庭自身客观因素的制约55-56
- 2. 家庭内部主观因素的失当56-58
- (三) 学校的相关影响因素58-62
- 1.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缺位现象60-61
- 2. 同伴交往障碍的消极影响61-62
- (四) 社会外界的相关影响因素62-66
- 1. 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尴尬62-63
- 2. 义务教育制度及流入地对农民工子女的排斥63-64
- 3.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64-66
- 四、研究后的反思66-73
- (一) 家庭应不断改善环境,积极促进交往66-68
- 1. 加强关爱,深入了解社会交往特点66
- 2. 采取措施,逐步改善家庭教育状况66-68
- (二) 学校、社区共创优良交往环境68-70
- 1. 规范管理,提供良好学校交往环境68-69
- 2. 寻求支持,创造人文社区生活环境69-70
- (三) 政府要从制度上保障交往权利和机会70-73
- 1. 加大制度改革,保障基本交往权利70-71
- 2.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平等交往机会71-73
- 结语73-74
- 参考文献74-77
- 附录一: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调查问卷77-79
- 附录二: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访谈调查79-80
- 后记80-81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青;;用爱托起农民工子女的未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5年11期
2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解读[J];农家顾问;2006年06期
3 方立新;;让孩子们“双输”的“探索”[J];教育;2006年11期
4 刘少冲;张青松;陈丽;;四川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省情;2007年06期
5 杨宜勇;邢伟;;农民工流动就业趋势探析[J];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07期
6 鞠维强;;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之破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21期
7 李明;;困难农民工子女可申请助学金[J];农村科学实验;2007年09期
8 于建嵘;;切实保障农民就业十大权利[J];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04期
9 罗阳佳;;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J];上海教育;2008年05期
10 杨立红;张亚丽;;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宁夏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J];共产党人;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莉;;努力造就我国高素质劳动后备军——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刘桂桂;聂独席;;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以贵阳市为例[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柠;;论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基于教育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淑琼;;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郭雁;;关爱农民工子女 构建和谐校园[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侯晓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预防农民工犯罪对策探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7 袁连生;付尧;李奇;;北京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翟林;;武汉市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邹农俭;;制度建设:应对农民工问题——昆山市接纳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海燕;让24万农民工子女上学无忧[N];北京日报;2004年
2 冯琳;取消借读费农民工子女缘何难露笑容[N];中国工商报;2004年
3 肖玉保 吴铎思;农民工子女暑期安全亟待关注[N];工人日报;2004年
4 刘巍;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思考[N];黑龙江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尹晓华 实习生 宋姣;农民工子女上学咋那么难[N];四川日报;2004年
6 刘万永;帮助农民工子女就是帮助我们自己[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彭世松;“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负重前行[N];湘声报;2005年
8 记者 田玲翠;农民工子女就读不收杂费借读费[N];文汇报;2006年
9 记者 张茁;金秋助学[N];吉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黄璜 市行评代表 吴振发;今年清退教育乱收费40万元[N];厦门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认同与社会交往[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西嘉;分裂症氯胺酮模型大鼠行为和神经生物机制初步研究及抗精神病药对模型大鼠社会交往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茆怡娟;初中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小梅;社会交往中歧义现象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黄利会;从网上聊天看大学生的网络依赖与社会交往[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周奕;互联网对我国城市家庭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力;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社区开放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朱美佳;社会交往方式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衣玉梅;城市化进程中哈尔滨市松北镇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晔;论城市化进程中喀什市的民族关系[D];新疆大学;2008年
9 曹凌云;即兴演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成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荆治国;居住建筑外环境分析[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27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2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