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游戏隐喻下的教学对话:理解、问题与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7-11-04 11:04

  本文关键词:游戏隐喻下的教学对话:理解、问题与可能性


  更多相关文章: 游戏 隐喻 教学对话 解释学循环 生成论教学哲学


【摘要】:游戏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重要隐喻,它具有超越性、规则性和内在价值性,游戏隐喻打破了认识的主客观对立,使理解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来看,教学对话是教学发生的可能前提、存在方式和价值实现途径,对于教学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学对话作为理解活动,天然地含有游戏的特征,这使得游戏隐喻下的教学对话呈现出新的内涵。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880044)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在希腊语中,游戏(paidiá)和教育(paideía)这两个词的词根是一样的,都指称儿童(pais)的活动[。1]两者关系向来为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本文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通过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游戏隐喻,对教学对话进行本体论解释学的解读,意在澄清教学对话的发生机制、存在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宾·圣克莱尔·巴罗,黄向阳;文化繁衍与教育[特约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1期

2 何卫平;现象学和辩证法在语言中的契合──析伽达默尔“游戏—对话”论的双重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发生学考察:一个新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维红;论济慈《秋颂》的隐喻功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2 钟小佩;隐喻概念系统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林丽芳;论计算机英语的隐喻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金鑫;在没有狼的日子里──论《怀念狼》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夏蔚兰;语境、隐喻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6 任正来,李玉萍;隐喻与英语教学[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7 高莉莉;论隐喻的认知性[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王晓驷,田文平;介词at句式的认知语义[J];天中学刊;2001年06期

9 郑志军;隐喻现象的认知解释及喻体选择[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汪玲;隐喻性思维中的文化印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赵宗金;;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玲;;从关联理论看英汉隐喻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心军;“缺憾”与“小而全”的教学对话[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4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王志强 黄丽珍 陈育才 阚婷;经营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N];美术报;2003年

7 蔡伟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国培计划”:问题与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胡吉成;网络环境下师生交互方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胜利中学 陈有为;浅议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N];学知报;2010年

10 李森;寻找失去的生活[N];黑龙江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4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3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龙帅;英语隐喻的语言学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周琳;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鹏;奥基弗绘画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39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39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a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