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研究评述
本文关键词: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研究评述
更多相关文章: 学分互认 网络课程质量评价 专家视角 学生视角 交互视角 各类教学原理视角
【摘要】: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在整个网络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为网络课程学分互认提供依据。本文以近5年国内外关于网络课程质量评价的实践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实践领域影响力较高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从专家视角、学生视角、交互视角、各类教学原理视角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研究发现,坚持整体观立场,以有效学习发生为基础,探索网络课程质量是极其重要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研究的三个基本核心问题为目标是否适合社会需求、目标与其实现手段是否一致、目标与其评价是否一致,这三个问题也是研究网络课程学分互认的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十多年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质量,要继续发展必须回归本位,秉承试点的初衷,即“从社会效益出发,利用大众化、低成本、高效益的网络教育形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改变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低的状况,作为改革与重组传统教育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阳;杨云涛;;建构主义视角下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2 魏志慧,陈丽,希建华;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冯秀琪,赵可云;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及网络课程的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冯小明;;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年23期
6 马晓玲;抗文生;李明;;多元智能理论与网络课程评价[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3期
7 陈庚;黄荣怀;徐t$;李松;;课程建设是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8 亢净;陈庚;李亚春;张润芝;陈鹏;;基于学习者视角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调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9 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以《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7期
10 詹泽慧;徐福荫;梅虎;;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模型:感知维度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水星;基于模糊理论的网络课程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泽慧;梅虎;詹涵舒;陈亚芝;;中、英、美开放课程资源质量现状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2 陈菊芳;马景槐;;“工程力学”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鲍日勤;;基于课程BBS平台的远程学习者异步交互行为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9期
4 胡水星;;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5 李烁;董艳;;基于工作情境的培训网络课程设计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6 胡水星;邱相彬;;社区网络教学资源的绩效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7 朱良俊;;电大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李淑君;彭毓;;《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余嘉强;吴结;;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性网络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与评价[J];高教探索;2007年03期
10 张豪锋;胥碧;;网络学习评价量规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娟;;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交互设计评价[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恰;教师培训教材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丽;教学设计原理在英语网络课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郝丽芳;网络教学师生互动平台应用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少伟;面向客户感知的TD-SCDMA多媒体网络质量分析方法及感知模型[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良林;基于网络教学平台高校公选课课程设计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彭伟成;基于价值工程法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卫明;网络课程中交互质量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杜君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10年
9 谢昊;支持自主学习的《摄影》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10年
10 付国艳;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博文,王玉芬,刘宁;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乔颖丽,钟雁;网络课件中的交互式方法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艾伦·泰特,陈垄;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4 张伟远,王立勋;网上教学环境评定指标体系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7期
5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6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7 陈丽;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7期
8 张尧学;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6期
9 尹睿,谢幼如;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7期
10 丁新,武丽志;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从学生视角看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2 梁婷;;英语教材使用后评价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戴芳;杨小波;董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构想——基于对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61名大学生的调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年02期
4 鞠小宁;吴巧沁;蔡妙花;;继续教育与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践探索——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6期
5 张鹏飞;薄建国;;近几年国内学分制改革实践的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沙培宁;;学校就是“为学生而办”[J];中小学管理;2011年07期
7 汤书波;陈梅艳;李志平;;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8 潘小莉;;关注学生视角,找准契合点,增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J];新课程(下);2011年05期
9 牛丽晨;;从学生视角看大学教育改革方向[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10 ;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孔富娇;管茶香;罗自强;;从学生视角思考生理学的学习[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慈溪市教育局课题组;彭飞龙;陆和杰;罗科技;陈海强;刘柱杰;;构建市民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红卫;;从学生视角看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个案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伯敏;;打造数字化学习港,建构海南学习型社会——构建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杨恺波 孟昌;学分互认,好看不好办[N];浙江日报;2011年
2 记者 颜维琦;长三角推进高校学分互认[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贺林平;学分互认 无人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4 楼浩英邋姜斌;推进高校间学分互认[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赵笛;“学分互认”:叫好声里的思考[N];青岛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李爱铭;上海筹建开放大学解决学分互认[N];解放日报;2010年
7 ;“学分互认”将在我省高校推行[N];青岛日报;2005年
8 钱诚;实现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罗莉莎;长三角六所名高校探索合作培养人才[N];文汇报;2005年
10 早报记者 邹娟 韩晓蓉;中外合办高中拟与国外学分互认[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兰;普通高中学分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令辉;广西高等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2 曾凤杰;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陈金江;从理工科大学生的视角解读科学道德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娜;校际学分互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新;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徐丽;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习者自主中的角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相锋;英国高校实施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畅;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琚超;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与学分互认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卢盈;基于学生视角解读大学生逃课[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53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5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