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走向“自觉”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

发布时间:2017-12-10 04:06

  本文关键词:走向“自觉”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创生 课程本质 课程运作 课程文化


【摘要】:课程创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教师的课程创生仍处于"自为"状态,离"自觉"尚有距离。要使教师的课程创生从"自为"走向"自觉",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是需要在观念层面上准确理解课程本质,二是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运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学校积极创设并形成以"探究、合作和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课程文化。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创生提出了从“自为”走向“自觉”的新要求,但目前教师的课程创生仍处于一种“自为”状态,而没有进入“自觉”状态。所谓“自为”,就是教师在进行课程创生时,往往凭借个人朴素的课程经验,而不是系统的课程理论;课程创生的范围也仅限于课程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娟;郭元祥;;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金洁;;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论思考——利奥·范·利尔《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自主和真实》评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强粲;;语文教材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例析《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9 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何李来;;STAD型合作学习:教育学课程教学新尝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卞祖武;赖肖冰;邱伟华;;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小学科学教师——江西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6 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申慧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10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7 金峗;国际学校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学校的影响与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8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佑清;;“师本课程”简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年01期

2 科恩,罗登布什,保尔,彭胜来;资源、教学与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3 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4 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燕丽;周志刚;;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的多元论思考[J];职教论坛;2011年18期

2 江文奇;张广健;韩丽华;;学校体育课程本质的旨向与诉求[J];搏击(武术科学);2011年07期

3 梅雪晴;;课程创生:语感获得“五字诀”[J];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06期

4 黄小莲;;教师之课程身份: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韦春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观念变革与载体创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周洪飞;;幼儿园课程发展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7 杜旭林;;通过教学进行旨在增强课程功能的课程开发[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兰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CDIO模式教学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徐小容;朱德全;;课程实施: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相统一[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8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鞠锡田;;由学习型教师起步 向科研型教师迈进[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许建军;;积极推进新课程努力让每一位学生享有新教育[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程红兵;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苏令;学校创新不能成为乌托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方萍;成功企业的员工培训[N];中国保险报;2003年

4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杨定洲;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金坛市河滨小学 陆小翠;关注动态生成 构建活力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姚清 李雅蕊;人才开发各走一方[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8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 张华;更新教材能让语文课变“可爱”吗[N];解放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滢;谭静:回归教育实践的真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虹元;基础教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田野;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澳门幼儿课程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康柏;复杂性视域中的课程创生[D];西南大学;2012年

2 李文娟;教师课程创生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蕾;高中英语教师课程创生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宁宁;课程本质研究的文化哲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玉帅;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课程创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邵刚;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玉锋;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成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程创生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杨士连;儒家诚学的现代课程意蕴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时延辉;威廉·派纳的自传式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73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73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