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文化交流困境及中国对非教育的使命
本文关键词:中非文化交流困境及中国对非教育的使命 出处:《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非友好交流进程中,文化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中非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型式,由于文化型式间发展的不平衡,它们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困境与障碍。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桥梁和纽带,在消解中非文化交流困境中,中国对非教育负有重的使命。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6.9
【正文快照】: 在中非友好发展进程中,文化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但中非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型式,由于文化型式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交流过程中,它们难免会发生碰撞,产生困境和障碍。而教育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如何消解中非文化交流过程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无端;;中国·非洲:两种文明的对话[J];民族论坛;2007年01期
2 刘鸿武;;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鸿武;民族文化关系结构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发展[J];思想战线;1996年02期
2 刘鸿武;对20世纪黑非洲现代化进程的两点认识[J];西亚非洲;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海芍;WTO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WTO与中国教育”丛书告诉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10期
2 蔡克勇;《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3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召开[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21期
4 ;“扶富削弱”之风何时可灭——再议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状况[J];校长阅刊;2005年06期
5 ;致作者[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7期
6 玉溪;凌之;;顾此失彼的中国教育[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年11期
7 胡世刚,汪梦林;略论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李春频;中国教育,如何面对明天?![J];民主与科学;1996年06期
9 赵奕;中国教育“怪”现状[J];小康;2005年05期
10 曹中保,但汉礼;基础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日程安排表[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3 ;中国教育家大会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4 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文岚;;中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市场不确定性分析[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会员活动介绍[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田利军;;30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思想大讨论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军;莫志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初探[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9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10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苏雁;“规划纲要”:中国教育从这里“再出发”[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磊;准格尔旗 两位校长获中国教育大奖[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3 CUBN记者 张志亮;“鱼吃虾”须细嚼慢咽重管理中国教育并购投资趋势加速[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吴焰 陈星星;1问 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朱虹 张意轩 陈星星;五问中国教育[N];人民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文艺橙;郝平委员:中国教育“走出去、引进来”正逢其时[N];光明日报;2010年
7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N];科学时报;2010年
8 ;中国足球比中国教育希望要大些[N];南方周末;2010年
9 本报记者 郑立华;给中国教育开100份诊断报告[N];中国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倪光辉;这五年,中国教育步履坚定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沈俊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克勇;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监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宋琳娜;构建新型教师权威的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杨倩;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黎平辉;教师教学个性的困境及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牛存来;政治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影响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龙军;论民办高中的困境和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红梅;中国教育电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谭娟晖;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方志启;新世纪学校文化的使命和发展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根治;1977年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14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148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