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09:51

  本文关键词: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出处:《南昌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负功能 教育的社会负功能 教育的个体负功能 主体性教育


【摘要】:本研究指出教育对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有时也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既具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何以证明教育负功能的存在,教育负功能的成因如何,又该如何去避免教育的负功能。这些正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与概念的界定。通过梳理中外学者关于教育负功能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教育负功能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一致:认为所谓负功能就是“构成某一社会系统的要素对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损害’性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据此,所谓教育负功能就是教育对社会及个体发展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教育负功能的主要类型包括教育的社会负功能和教育的个体负功能。 第二部分主要是探讨教育的社会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本研究通过将社会大系统分解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四个子系统,然后分别探讨教育对这四个子系统的消极影响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首先,通过英国历史上的“公学”和我国现实中的大学生“政治冷漠症”证明了教育存在政治负功能,并指出缺乏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是导致教育政治负功能的根本原因,要规避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必须不断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教育危机”和我国现实农村中的“教育与经济的反比原理”证明了教育经济负功能的存在,并指出教育的负向经济功能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在看待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往往把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形成主仆的关系,所以恢复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双主体地位才能规避教育的负向经济功能。再次,教育的文化负功能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保存、传递及发展的消极否定作用。美国历史上的印地安寄宿学校对印第安文化的摧毁和我国当前的乡村教育导致的乡村文化衰落即是例证;导致教育出现文化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领域中的文化霸权,因此消除教育领域的文化霸权、力行多元文化共存是规避教育文化负功能的主要措施。最后,教育的负向科技功能是指教育对科技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在例证了教育存在科技负功能之后,本文指出教育中的反科学与唯科学取向是导致教育科技负功能的根本原因,所以要避免这一负功能的根本途径在于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教育的个体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本研究通过拉伯雷的《巨人传》和我国中小学的“白发少年”现象证明教育有时也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无论教育个体负功能的具体表现如何,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在教育场域中的缺场。所以要避免教育个体负功能,一定要恢复学生在教育场域中“人”的地位。 第四部分主要是综合探索教育负功能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研究指出无论是教育的社会负功能还是教育的个体负功能,其主要成因都是教育主体性的缺失;因此,秉持教育的主体性和推行主体性的教育是规避教育负功能的有效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恒昌;教育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吗?——日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黄永红;;高政治参与与政治冷漠——对一次大学生选举的调查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3 阎守轩;教育负功能成因浅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年12期

5 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J];读书;2002年02期

6 罗宾·圣克莱尔·巴罗,黄向阳;文化繁衍与教育[特约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1期

7 何初贞;瓮文允;;学校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及其制约因素[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8 冯国有;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抑制效应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9 王鹏炜;;论教育多元文化功能的实现[J];教育与现代化;2007年02期

10 罗建河;沈栩;谭新斌;;教育的政治负效应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3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23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4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