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00:38

  本文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 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 出处:《教育导刊》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采用外来务工子女初中生心理弹性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四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共118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旨在研究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表明:①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年级、流动状况等方面差异不显著;②外来工子女应对方式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年级、流动状况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Abstract]:In this study, 118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four schools of migrant work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migrant workers, in order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ing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whether the only child is the only child,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mobility and so on.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ping styles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gender and whether they were only children,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and mobility;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esilience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coping style.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
【基金】:广州市人文社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结构探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外来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结构及关联因素比较”(编号:10YJAXLX02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2011年3月上半月一、问题提出20世纪初期,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遭遇的压力和不幸经历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处境不利是导致发展不利的必然因素,处境不利儿童的成就水平、能力发展都不如正常儿童。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视角发生了变化,研究者逐渐注意到,之前的研究过于关注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2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3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严以德;;职校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张涛;李祚山;;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凌霜;;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韦小丽;;农民工流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2007年01期

8 夏凌翔;试论心理学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云霞,万明钢;西北初中生应对方式初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宝;高中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模式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4年

5 叶鹏举;乡城人口迁移大潮中的上海人口与就业:现状及将来预测——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口学思考[D];复旦大学;2004年

6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杰;教师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孔祥荣;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堂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杨静;大学生应对能力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彦;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特点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龚志慧;知觉到的学业压力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成就行为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馨琦;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建伟;退休人员社会支持、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志凤;高中生自尊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10 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2 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4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5 李艳红,许晶敏;天水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07期

6 钟甫宁,徐志刚,栾敬东;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年02期

7 宁越敏;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7年02期

8 潘玉进;金笑笑;杨青影;王婕;陈显跃;;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王智,杨军霞;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0期

10 冯永辉,周爱保;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莉;;帮助高师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略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红晓;;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任学亮;李文珠;;论大学生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4 师彦洁;王玲玲;;教师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领域[J];中国教师;2010年S1期

5 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10期

6 许松芽;;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郑敏;;高校贫困生心理弹性的结构与提升[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05期

8 蔡洲;;学校优等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6期

9 代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童秋萍;唐日新;罗洁琴;;初中学生心理弹性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春兰;关荐;;中学教师心理弹性模型的建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江明辉;;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心理弹性干预[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湛守香;对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胡会丽;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程丽;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6 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伊琳玲;福建长乐5~7岁海外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欧珊珊;基于弹性理论的大学生自尊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3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83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7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