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基于教师凝聚子群的远程合作学习圈方法
本文选题:学习圈 切入点:教师远程研修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师的远程专业学习与普通的远程学习相比具有更高的难度与挑战,因而,远程教师培训面临着必要的改变与创新发展以适应教师这一高度专业化群体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质量与效率。本文作者结合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师网络教育活动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实践与反思中提出了面向教师远程学习的基于凝聚子群的教师远程合作学习圈方法,并运用活动理论剖析了该种方法的主体、规则、工具、劳动分工及客体等不同成分。作者在教师实践社区COP中通过运用基于凝聚子群的教师远程合作学习圈的方法加强了教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结,并且帮助COP中的教师实现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沟通的统一。
[Abstract]:Compared with ordinary distance learning, distance learning of teachers is more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Therefore, distance teacher training is faced with the necessary change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is highly specialized group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ers' network stud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oriented in practice and introsp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cience "11th five-year plan" proje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ers' network education activity design". The distance cooperative learning circle method of teachers based on condensed subgroup in distance learning, The main body, rules and tools of this method are analyzed by using activity theory. In the teacher practice community (COP), 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 of distance cooperative learning circle based on condensed subgroup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ormal learning and informal learning. And help COP teacher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learning and work,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网络教育活动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课题编号:DCA080138)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陆;马如霞;;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2 王陆;杨卉;;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3 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1期
4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凝聚子群[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8期
5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位置与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从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传播理论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罗阳富;;试析媒介的教育功能与农村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杨潇;;天使之吻,还是魔鬼之恋?——对“人造美女”的文化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王海;;20世纪上半叶西方政治家的宣传技巧考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童兵;;试论休闲需求和媒介的休闲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郝家林;;传播学的概念、视野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周立春;;浅析我国电视节目的媒介生态[J];编辑学刊;2012年04期
9 庄永志;;《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发展变化[J];中国编辑;2008年01期
10 聂震宁;;有声有色的书业传奇——读《黄金时代:美国书业风云录》有感[J];中国编辑;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霞;鲁亿方;徐银梅;;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视角看实验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童兵;;休闲消费与媒介功能的调适——兼议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俞虹;;电视传播与人类文明共享意义场的建构[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吴三军;;化解西方媒体误读,重塑北京国际形象[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王振铎;何晓林;;时代呼唤生态出版[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仇学英;;农民发展创新的传播原动力——贵阳市乌当区用科技文化传播引导农民政治参与实现农户和农村社区变迁的分析框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张殿元;;传媒内容的嬗变:作为影响机制的广告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李游;;网络环境下博客的传播学特性[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高红波;;口碑营销:传媒舆论经济生成的一种诠释[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s,
本文编号:1646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64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