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惩戒教育权的理性弘扬
本文选题:教师惩戒权 + 惩戒教育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6期
【摘要】:惩戒权是教师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合法职权。受社会转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权威走向式微,教师日渐变得被动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惩戒权的缺位或丧失首先源于人们对教师惩戒权与惩戒教育的认识偏差与失误。教师开展惩戒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学理基础,即惩戒教育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育权、是教师施教育人的一种手段、是落实社会规范的一种方式、是对人性复归与高扬的一种展现。因此,在廓清与明确教师惩戒权的学理基础与基本内涵前提下,学校、家长及社会应理解与支持教师合情、合理、合法地开展惩戒教育。
[Abstract]:The right of discipl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t is the legal authority to maintain the order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o ensur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tends to decline, and teachers are becoming passive in carrying out their dutie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absence or loss of teachers' right to discipline originates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error of teachers' right of discipline and discipline education. There are at least the follow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eachers to carry out disciplinary education: disciplinary education is a basic right of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 means for teachers to educate people, and a way to implement social norms. It is a kind of display of the return and exaltation of human nature. Therefore, on the premise of clarifying and clarify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disciplinary power, schools, parents and society should understand and support teachers'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胜祥;;“教师惩戒权”的概念辨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 刘云杉;我国中小学教师权威状况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4期
3 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4 吴惠珍;谈学生管理中的惩罚行为[J];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04期
5 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2期
6 陈启刚;教育惩罚不可弃[J];中小学管理;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尚明;;新旧行为主义论“惩罚”[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刘晓花;;高校内部规则的价值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张素蓉;;中、美、英家长教育权利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劳凯声;;公立学校200年:问题与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5 姚海鹰;;邓小平教育决策思想探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于兆波,马鸿燕,马大宇,马蕾;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工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肖霄;郭槐;;论义务教育中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袁新涛;;教育公平与农民受教育权益问题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10 董吾舜;;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朱家德;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树云;思想政治(品德)课视角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弛;中国学位授权制度变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佳;论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障[D];湘潭大学;2009年
6 袁长宣;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超;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连香;关于教育惩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吴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缪海娟;关于小学教师惩戒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丙奇;;我们的教育不缺惩戒而缺爱[J];教师博览;2009年01期
2 刘莉;;聋生的惩戒教育[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年Z1期
3 王会华;;教育不缺少惩戒而是缺少爱[J];教学与管理;2009年23期
4 马方丽;;论当前形势下教师惩戒权的实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6期
5 卢宏强;;如何对初中学生实施惩戒教育[J];广西教育;2006年26期
6 周晓慧;;中小学生惩戒教育之我见[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S1期
7 ;关于“惩戒教育”的讨论[J];新课程(小学版);2006年03期
8 王立国;;浅谈惩戒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华章;2009年14期
9 张晓晓;;初中学生管理中惩戒教育的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2期
10 郑文;;从教师“自罚”反思惩戒教育[J];江西教育;2007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8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2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3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4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5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6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9 徐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从教学入手重建大学师生“从游”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郝项莉;师生关系的当代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君霞;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桂月;《英语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浩;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教育的转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周相玲;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5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83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