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05 17:38

  本文选题:大学生 + 自我同一性 ; 参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抽取广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生共360名作为被试,采用《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EIP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以及《父母依恋量表》(IPPA)工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投入存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和年级上的差异,并存在不同年级专业间和不同居住地专业间的差异;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在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以及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和父母偏爱被试上差异显著。自我同一性意识投入和意识探索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投入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探索与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正向预测人际探索和人际投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意识探索和探索总分;父母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意识投入。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投入总分。
[Abstract]:A total of 360 college students fro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nd Zhuhai Branch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 questionnaire of self identity proces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self identity, the scal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EMBUU) and the scale of Parental attachment (IPP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gender, nationality, single child and grade,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majors and different residence area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involvement of self-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er attachment,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affection warmth, understanding, parental punishment, severe, parental rejection, denial and parental prefer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lf-identity states. The involvement and exploration of self-identity consciousnes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er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attachment,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understanding, and parental preference,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al punishment, severity and parental rejection and denial. Self-identity interpersonal involvem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er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al punishment, severe parental rejection and denial. Self-identity interpersonal explo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er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attachment,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understanding and parental preference. The result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interpersonal explo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volvement, and parental warmth, understanding and parental preference could well predict the total scores of positive predictive consciousness exploration and exploration. Parental attachment can lead to positive predictive awareness.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peer attachment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 total score.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3 刘佳;;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01期

4 杨振;雷秀雅;;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相关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3期

5 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发展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林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7 刘辉;赵婉姝;;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8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9 张灵;郑雪;严标宾;温娟娟;石艳彩;;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10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雪;大学生存在空虚与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3 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伟;詹晓燕;;大学生心理压力与体育应对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年04期

2 李广宇;孙延林;;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李广宇;孙延林;;华北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4 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甘秀英;杨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赵炜;胡志刚;赵志鹏;;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军校大学生发展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7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8 秦凯鑫;;当代大学生压力影响因素及其现状[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尤洪林;包卓;;我国高校体育对毕业生择业焦虑影响的分析[J];大家;2010年22期

10 张静;;山区医学生生命质量调查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沈梦英;毛志雄;赵书祥;;体育学研究生生命质量的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李曼;;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敏;高健;;母子关系与女大学生友好相处能力的相关性[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史卉;何瑾;樊富珉;;清华大学研究生压力和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堂卿;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耦合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星明;甘肃省民勤县农村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玲;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抗;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立明;大学生自我的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王芬;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选择及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阮氏莲—释莲花;佛教信仰者幸福感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娟;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其教育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夏兢;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9 彭春梅;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丽;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其亮;来自农村大学生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其矫正[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 郑宁;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张红川,王耘;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6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7 简佳;唐茂芹;彭燕;;人际信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8 陈有国;谢钰涵;;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年02期

9 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9期

10 吴薇莉,张伟,刘协和;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陈卓然;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兰锋;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徐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亚真;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周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2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3 汪玲,宫志宏,边佩灵,谢静波,张谊;医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2年01期

4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5 王建中,汪群;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S1期

6 汪玲,安爱华,谭晖,王震维,宫志宏,谢静波;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7 左志宏,席居哲,桑标;健康儿童与问题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8 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9 徐琴美,陈伟伟,施剑飞,蔡建华;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1998年01期

10 钱铭怡,刘桂臻,肖广兰;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文东;肖海雁;;医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黄小忠;应柳华;陈丹倩;诸常初;;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儿童焦虑倾向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杨晓莉;赵永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归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童秋萍;唐日新;罗洁琴;;初中学生心理弹性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春莉;廖凤林;;初中生自我概念落差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中会;王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迟立忠;赵华;;劳教青少年应付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文;张丽娜;齐璐;;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蒋奖;许燕;;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赵晨滨;愤怒的三种“不良表达”[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俞蓉蓉;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2 申自力;自尊情感模型假设的检验[D];中南大学;2009年

3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亚娟;完美主义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学业成绩、抑郁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建军;延吉市小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赵莉莉;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3 石晶;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麻晓磊;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李娜;单亲、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张立;高中生责任心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谷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雪;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左艳梅;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刘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8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848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8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