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互动研究
本文选题:在线互动 + 体验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11期
【摘要】:网络英语教学使英语学习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探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互动,可为如何有效增强互动提供参考。本个案研究通过全程参与性观察,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反思报告等多种研究方法,考察了一门名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进行在线互动学习的情况。本文着重探讨该课程中在线互动学习的实现程度,学生对在线互动的体验及其信念的变化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社交型互动和学习型互动均得以实现,但学习型互动有待加强。在线互动与课堂互动的有机结合有效延伸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在线互动的信念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意识增强到自觉行动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网络互动可以成为课堂互动的有益补充,但其实现程度受教师角色、任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网络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Online English teaching has freed English learning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space, but the chance of face-to-fac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s greatly reduced. Discussing the interaction in the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w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effectively. This case study adopts 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reflection report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he online interact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in a course called Computer-Aided language Teaching (CAI) was investigated by email and electronic foru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online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online intera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beliefs. It is found that bot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can be realized, but learning interac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online interaction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effectively extends the time and space of classroom learning. Students' belief in online interaction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change from ambiguity to clarity, from consciousness to conscious a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network interaction can be a useful supplement to classroom interaction, but its realization degree is influenced by teachers' roles, task types and other factors. This study is instructive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online English teaching.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RW011)成果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欣叶;;网络教学、互动合作与情感交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朱晔;戴炜栋;;我国网络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方法及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09年05期
3 金成星;李新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适琳;王烨姝;;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夏金;;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SNS网络英语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3 陈建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法语教学模式研究[J];大家;2011年10期
4 张美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耦合系统范式[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3期
5 洪民;詹先君;陈德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评估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肖艳玲;陈鸣芬;;我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实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海外英语;2011年03期
7 刘华;;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应用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21期
8 陈振鹏;;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网络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15期
9 陈明辉;杨军;;大学英语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10 肖凡;;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现状及利弊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秋曼;陈光浦;;研究型大学外语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建设初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冯娜;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个案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张晓利;基于网络的语言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杜冰;CALL环境下情境性视频对英语听力理解的效用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玉华;多媒体网络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刘永权,张国艳;网络环境下“多元互动”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李子扬;郎大勇;;网络教学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2期
4 王小萍;;外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俞理明,郭鸿杰;因特网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观[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6 涂丽萍;王亚平;;多媒体网络的个性化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比较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王小萍;;网络外语自主学习及其有效性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梁正宇;英文写作训练中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王芳;;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10 冯林杰;;网络多媒体的优势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乐;论信念形成的机制及其教育学意义[J];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鞠玉翠;教师的信念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11期
3 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4 富安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8期
5 杜华平;拥有信念远比拥有才能重要——关于《态度决定一切》[J];江西教育;2003年13期
6 肖川;信念之于教育[J];中国教师;2003年01期
7 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8 肖川;信念之于教育[J];北京教育;2003年Z1期
9 林海河;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徐吉华;;感恩·期望·信念[J];教书育人;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消费者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焦向红;;网络教育呼唤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薛松;;运用于外语教学中的电子邮件项目[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苏柯南;;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李长吉;;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回溯[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6 李长吉;;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回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8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金鹏飞;;从一个案例谈教师心理暗示对学生考试心理的影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樊敏杰;;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杜军;让学生参与教学[N];中国体育报;2004年
2 郭元祥;感悟“教师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晓亮;老师家访真的过时了?[N];苏州日报;2005年
4 胡小梅;让学生参与批改作业[N];安庆日报;2006年
5 郭铭;书在生命危难时刻的坚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靖江市实验学校 缪文初;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有效性的策略[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7 英国 E.F.舒马赫;教育的本质是什么[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8 兴化市教育局 夏桂成;开放的课堂天地宽[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秦凤军(作者单位:曲周县教师进修学校);营造数学课堂“情境”[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10 封华;我们有共同的信念[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光明;表扬与批评的意义[D];北京大学;2008年
2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俞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兆透;关于高师院校数学教师的信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创斌;构建以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林芬;父母对儿童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信念[D];浙江大学;2005年
6 高彩香;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及其元认知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五湖;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童肖琼;自我监控学习中学习者信念与策略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尹丽娜;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元认知问卷的编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9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84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