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艺术素养建设中的学校美育新课题
本文选题:学校美育 + 双重文化人格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摘要】:当前学校美育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正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从非中求美转向美中立美,二是从无中有知转向知中出知,三是从由朴及文转向多中难择。这使得如何在泛审美的环境中实施美育,成为新的迫切课题。当代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符号的感知呈现高度的趋同性和理性化趋势,由此可见出他们中存在的双重文化人格和流体人格。这就要求美育课题在精神性审美与物质性审美的对话中,去探索新的介乎无功利性审美与功利性审美之间的协调可能性,并且在个人化的物质性愿景与非个人化的集体性精神愿景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1980s, the present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s facing three major challenges: one is to seek beauty from non-Chinese to neutral beauty, the other is to change from no knowing to knowing, and third, from Park and Wen to more difficult to choose. This makes how to 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pan-aesthetics becomes a new and urgent subje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symbols shows a high tendency of convergence and rationaliza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y have dual cultural personality and fluid personality. This requires the subjec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non-utilitarian aesthetics and utilitarian aesthetics in the dialogue between spiritual and material aesthetics. And seek the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material vision and the non-personal collective spiritual vis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暨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
【分类号】:G40-0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鹂;游戏·生存——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特色及文化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曾耀农;论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马天俊;近代哲学真理论的缺陷与困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2期
5 程世波;重复叙事的意义——以民间童话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杨红莉;汪曾祺文学世界的哲学思考[J];东疆学刊;2004年03期
7 邹元江;关于俄国形式主义形式与陌生化问题的再检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冯文坤;;试论约翰·济慈的“消极感受力”[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9 马凌燕;论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10 蔡春,邱德雄;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常君睿;;论大学生的审美个性及其培养——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2 曾芳;丁成标;;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文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困境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4年
6 安斌;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4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邹强;雅典娜之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贾媛媛;认识活动中的审美根基及其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王茜;古典审美理想的守望者[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建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思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沈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艳;;浅谈学校美育[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丁明国;学校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实施办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王习明;论学校美育的功能[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吴日金,马小虎;对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5 方珊;论学校美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06期
6 杨海泉;学校美育的作用、实施方法及原则[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7 刘鸿庥;考察历史 建设现在——试论三位大师的学校美育思想[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8 林霖;学校美育的内容及其实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韩延明;韩晓光;;蔡元培美育思想摭探[J];山东教育科研;1995年Z1期
10 申自强;学校美育论(一)[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杨贵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陈利红;社团活动与素质教育[N];贵州政协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赵小雅;美育与基础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山西省雁北师范学院美术系 程乃莲;学校美术教育:不可再忽视了![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记者 余冠仕;加强和改进美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李延声;不可忽视美育[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美协理事 李延声;美育兴国[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蔡成刚;美育兴国[N];今日信息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赵小雅;尽快改变美育的“弱势”地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汪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芸利;为敷衍的美育与为人生的美育[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芳;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鹏程;网络美育及其实施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8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95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