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
[Abstract]:In his early years, Sun Zhongshan tried to save the nation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education reform was "first revolution, then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n Zhongshan began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on education. In fact, the educational restoration and bourgeois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all complet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r. Sun Zhongshan. Mr. Sun Zhongsha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birth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China. He is the advocate, leader and important founder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邕江大学;
【分类号】:G40-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2 李里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3 操申斌;近代中国大同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4 张明霞;;浅析孙中山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5 王晓秋;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张建华;孙中山与不平等条约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吴坚;创新高等教育制度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0期
10 桑东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教育发展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燕;冯青淑;;浅析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马马耶娃;;国民党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20世纪20年代)[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卷)[C];2002年
3 刘贵福;;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反直政治合作的努力(1922~1925年)[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4 郑大华;;略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梁景和;;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晓博;中国近现代后发优势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9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维奇;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涛;国家利益与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D];河南大学;2001年
4 邱建立;试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D];河南大学;2001年
5 陈兴德;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彭江;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贤利;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侯长龙;伍廷芳法律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01年
9 李忠良;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云;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忆宁,杨治亚;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事业[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傅炳旭;孙中山教育思想述论[J];东岳论丛;1994年05期
3 吴锋;孙中山早期社会办学思想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年03期
4 胡凤琪;;孙中山谈青年学生立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5 孙映江;发展教育 振兴中华──孙中山教育思想评议[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晏立豪;略论孙中山的教育思想[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王新凤;论孙中山普及教育的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8 姚蕾;简论孙中山教育现代化思想的现实意义[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余晓宏;略论孙中山教育思想的两个突出特征[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杨金鑫;;试论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拔萃;;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高时良;;论孙中山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于建福;;孙中山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晏立豪;;孙中山的教育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吴琴;;孙中山论教育[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6 石河;;论孙中山教育思想中的革命精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钱远昒;;孙中山的办学精神和教育思想[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8 张兰馨;;孙中山教育思想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郑涵慧;;人才济济 而国以强——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10 杨宝忠;;论孙中山“兴学养才”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燕英;学习孙中山爱国精神[N];中山日报;2007年
2 记者 曾淑花;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N];中山日报;2006年
3 特派记者 苏小红 通讯员 李润秋;建议两知名学校“义结金兰”[N];中山日报;2010年
4 记者 陈恒才;“普九”春风度教育开新篇[N];中山日报;2008年
5 刘志巍邋林燕英 夏升权;中山教育“双喜”临门[N];中山日报;2007年
6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在中山和谐发展的社会坐标系里,,德育永远大写[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何会文;宜兴埠温氏“普育学校”[N];天津日报;2006年
9 实习生 郑恺;感受“香山”魅力[N];中山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林燕英邋实习生 黄丽娟;六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海冬;邹鲁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周巍巍;伟人精神与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海霞;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裴文玲;清末新政社会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乐妮;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艳芝;民初教育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37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13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