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子女学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
[Abstract]:Due to the background factor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urban entrance, the policy of student status management 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phenomen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school from the city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According to the sampling survey in the three central provinces,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school will face different degree of academic adaptation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 returning to school also has a positive side, it gives many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 sense of affinity, they are no longer tagged, so as to enhance their subjective awareness and learning enthusiasm, which is conducive to learning.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promote the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cohesion, and carry out differential guidance;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民工子女返乡就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EFA090372)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桑锦龙;雷虹;郭志成;;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入学问题初探[J];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2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3 程方生;;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县城集聚现象剖析——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丽娟;;社会资本和农民工城市创业——以电视剧《都市外乡人》女主角为个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小华;;多元化的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3 郭根山;刘玉萍;;提高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4 沈新坤;张必春;;农民工“返乡潮”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张荣现;李占立;;新生代农民工的蚁族困境及法律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6 马春丽;肖世忱;;重庆市“棒棒”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7 白文丽;刘德林;;后改革时代农民工问题的深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8 赵翔;张向东;;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9 江董玉;周雍景;黄晨;张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同未来的路径选择——基于和谐共生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10 郭立场;;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振芳;林俊荣;;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饶吉银;;社会冲突与和谐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比较分析及启示建议[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5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6 刘建洲;;公民权、阶级形成与农民工问题的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王启富;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倩;;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迁移的理性归因[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仲兴;蔡曦蕾;;农民工犯罪:概念、司法宽容及类型[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10 张翠莲;;代际转换与需要满足:非正式组织对管理新生代农民工的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2170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17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