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政府发布《我的时间,我们的地点》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ustrali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website on Aug. 20, 2011, Australian Federal School Education Minister Peter Garrett (Peter Garrett) officially released the Australian School-age Care Framework (Framework for School Age Carein Australia) < my time on August 19. (My Time,Our Place).: my time, our place) Framework will form part of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s reform agenda for education and care for school-age childre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G56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2年澳大利亚教育展见闻[J];成才与就业;2002年06期
2 ;澳大利亚改革公民教育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14期
3 李北兰;;澳大利亚:再富也要“穷”孩子[J];基础教育;2006年04期
4 曹剑英;澳大利亚教育浅谈[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3期
5 陈向阳,贾红莉,陈曦;我们眼里的澳大利亚教育[J];人民教育;1997年05期
6 ;澳大利亚:发展教育 提高社会生产力[J];成才与就业;2010年21期
7 米立公;;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中的“狠心”与“宽容”[J];教育;2006年15期
8 赵斯亮;;我看到的澳大利亚教育[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9年01期
9 刘少才;;澳大利亚教育出口:“钱”景依然广阔[J];改革与开放;2010年21期
10 ;澳大利亚的儿童教育[J];少年儿童研究;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艳云;;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监测述评[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2 马艳云;;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监测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杨红霞;;公平与效率:澳大利亚政府对非政府学校的资助[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与时俱进,推动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5 房超;刘凤娥;;澳大利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启示[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娄秀红;李旭珊;刘翼灵;;浅谈澳日两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其启示[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Everarda G.Cunningham;;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澳大利亚青少年的应对资源和应对行为[A];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雁玲;任丽明;;区域贸易安排与教育服务贸易分析[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殷雪萍;;不同文化背景烘焙下的教育形态[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詹姆斯·泰勒;;提高质量:大学变革的挑战——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A];人人享有优质教育——2004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玲玲;澳大利亚:孩子在家上学也不错[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澳大利亚 放假就是放假[N];人民日报;2006年
3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贾丽亚;澳大利亚访学见闻[N];无锡日报;2007年
4 啸天 译;澳大利亚移民学生成绩最好[N];中国教师报;2006年
5 卧松 译;澳大利亚欲重振本国历史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熊幼芳;澳大利亚教育制度让人耳目更新[N];孝感日报;2005年
7 卧 松;澳大利亚性教育面临挑战[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李茂;澳大利亚拟全面改革教师教育制度[N];中国教师报;2007年
9 李茂;霍华德教改:回归传统[N];中国教师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冯华;感受澳洲留学氛围[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惠虹;论蒙台梭利体系之感觉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冯国平;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任永泽;教育知识的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伊朗;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纪湘懿;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罗爱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霍枫;澳大利亚教育输出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雯;校本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校本管理实践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馨;中澳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梁润婵;TIMSS、PISA、NAEP科学测试框架与测试题目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尚慧文;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李晓玲;关于我国教育服务出口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10 周泉;鲁迅儿童教育思想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87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287939.html